什么阻挡了我的成长 - 分析20160827

缘起

注册了“在行”之后的第一个订单,在公司附近和一位职场上遇到瓶颈的同学沟通。 很自然的感受,感觉就像和5年前的自己在聊天,能体会到他遇到问题和心境。 也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看法,聊的时候比较随意谈到哪里就是哪里,今天做个归纳和整理。

现象

很优秀的一位同学,目前做研发岗位,教育背景优秀,思路清晰,人也勤奋,目前在杭州最大一家互联网公司 @_@ , 做的事情和自己的专业虽然不是完全对口但也是自己觉得有价值可发挥的方向。 可惜成长的速度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和身边人的预期也有差距。

问题

怎样解决这种焦虑,让自己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分析 - 初步

首要的问题是: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
作为一个曾经的电商从业者,我倾向于先从“需求、供给不匹配”这个角度来做个尝试,毕竟这位同学的“供给”还是优质的,好货为什么不好卖,可以作为问题的初步(探索性)抽象。

分析

关于卖货这个事情呢…… 哦,关于匹配这个事情,还是可以放在“人货场”这个分析框架下面的 —— 人(需求)、货(供给)、场(场景)。

我们先做三个维度的事实罗列:

  • 货(供给): 优秀学校、优秀导师的研究生,有功底,有思路,够勤奋(优势部分) 内向、偏重抽象(不算缺点但是对TA影响的性格特质)
  • 人(需求):杭州这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说实话多一个少一个人影响不是那么大,但是既然给了薪水当然还是希望人才能够“发挥价值”(嗯,注意这四个字是“发挥价值”,不是“尽其所能”,因为企业不是福利机构,是需要人才贡献价值的,不是为了培训或者培养你的。)在TA所在的岗位上公司需求是为业务方提供灵活高效的能力支持。
  • 场(场景):在人才领域谈场景有些尴尬,供给(人)和需求(职能)在那里摆着,能干就干,干不成拉倒,也没见到有什么场景发挥作用。 当前这个案例的场景是校招-批发模式让两边获得了匹配,看起来效果不是很理想。

从上面的这三个事实,怎么解决问题?回到这三个维度的作用方式

需求方有显性或者隐形的问题需要被解决,供给方具备特定的能力可以100%,80%或者120%解决需求方的问题,而需求和供给双方是在特定的场景下相遇,或者匹配到的,在外部可能是招聘、顾问、外包,在内部可能是帮忙、转岗、项目合作等等的方式。

那么我们看当前的case中怎样让三个维度变得更加协调。

  • 人(需求):TA所在的岗位上公司需求是为业务方提供灵活高效的能力支持,需求来自职位,职位基于目标,按理说不匹配的可能性比较低,尴尬的点来自于校招-批发模式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公司人才过剩带来的错配和浪费。 这个维度怎样变得更好? 有困难,却不是不可能,加强对上的沟通管理协调还是有可能让两边互相适应。

-货(供给):个人在职场上的供给是什么? 个人的综合能力,如果用打分的方式给同学打分那么分数不会低,但是在职场上我们其实并不是考下几门课程算算分数的方式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是怎样的。 在职场上我们对一个人能力的评价是他能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上的积累、职场上的通用能力(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沟通能力),用了几分钟做了个MBTI的性格测试,我的建议是在成为一名领域专家之外,同学需要增强对具体事实、细节的关注、增强对人的关注、增加主动的沟通。让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人士,自己的努力和适应非常重要。

  • 场(场景和品牌):在人才角度所谓的“场”是什么?刚才提到了招聘、咨询、转岗、合作等等,无非就是让需求找到人。更优化的一个“场”是个人品牌的建立,这是我给到的一个建议: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公司、朋友的各种问题,最终的结果除了公司、同事的认可、薪酬上的回报,更加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个人品牌” —— 有某某事情一定要找谁来搞定,这个就是搭建出来最好的那个“场”。

分析 - 总结

回顾了一下我们沟通时候讲到的几个结论:

  • 针对自己的弱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的专业能力
  • 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身边的人创造价值
  • 构建更良好的沟通,让大家知道你在做的事情
  • 持续积累和提升,形成内部+外部的个人品牌
什么阻挡了我的成长 - 分析20160827_第1张图片
0.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阻挡了我的成长 - 分析201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