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 HDFS 详解一(原理篇)

目录

  • HDFS的工作机制
  • 概述
  • HDFS 写数据流程
  • HDFS 读数据流程
  • NameNode的工作机制
  • NameNode的职责
  • 元数据的管理
  • DataNode的工作机制
  • 概述
  • 观察验证DataNode 功能

HDFS的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的学习主要是为加深对分布式系统的理解,以及增强遇到各种问题时的分析解决能力,形成一定的集群运维能力。

很多不是真正理解hadoop技术体系的人会常常觉得HDFS可用于网盘类应用,但实际并非如此。要想将技术准确用在恰当的地方,必须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

概述

  • 1.HDFS集群分为两大角色:NameNode、DataNode
  • 2.NameNode负责管理整个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元数据就是文件数据块放置在DataNode位置和数量等信息)
  • 3.DataNode 负责管理用户的文件数据块
  • 4.文件会按照固定的大小(blocksize)切成若干块后分布式存储在若干台datanode上
  • 5.每一个文件块可以有多个副本,并存放在不同的datanode上
  • 6.Datanode会定期向Namenode汇报自身所保存的文件block信息,而namenode则会负责保持文件的副本数量
  • 7.HDFS的内部工作机制对客户端保持透明,客户端请求访问HDFS都是通过向namenode申请来进行

HDFS 写数据流程

  • 概述
    客户端要向HDFS写数据,首先要跟Namenode通信以确认可以写文件并获得接收文件block的Datanode,然后,客户端按顺序将文件逐个block传递给相应Datanode,并由接收到block的Datanode负责向其他Datanode复制block的副本

[Hadoop] HDFS 详解一(原理篇)_第1张图片

HDFS写数据流程图

  • 写数据步骤详解
    1、Client向Namenode通信请求上传文件,Namenode检查目标文件是否已存在,父目录是否存在
    2、Namenode返回是否可以上传
    3、Client请求第一个 block该传输到哪些Datanode服务器上
    4、Namenode返回3个Datanode服务器ABC
    5、Client请求3台DataNode中的一台A上传数据(本质上是一个RPC调用,建立pipeline),A收到请求会继续调用B,然后B调用C,将真个pipeline建立完成,逐级返回客户端
    6、Client开始往A上传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放到一个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为单位,A收到一个packet就会传给B,B传给C;A每传一个packet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7、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Client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的服务器。

HDFS 读数据流程

  • 概述
    客户端将要读取的文件路径发送给namenode,namenode获取文件的元信息(主要是block的存放位置信息)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根据返回的信息找到相应datanode逐个获取文件的block并在客户端本地进行数据追加合并从而获得整个文件

[Hadoop] HDFS 详解一(原理篇)_第2张图片

HDFS读数据流程图

  • 读数据步骤详解
    1、跟namenode通信查询元数据,找到文件块所在的datanode服务器
    2、挑选一台datanode(就近原则,然后随机)服务器,请求建立socket流
    3、datanode开始发送数据(从磁盘里面读取数据放入流,以packet为单位来做校验)
    4、客户端以packet为单位接收,现在本地缓存,然后写入目标文件

NAMENODE工作机制

  • NAMENODE职责

  • 负责客户端请求的响应

  • 元数据的管理(查询,修改)

  • 元数据管理
    namenode对数据的管理采用了三种存储形式:

  • 内存元数据(NameSystem)

  • 磁盘元数据镜像文件

  • 数据操作日志文件(可通过日志运算出元数据)

  • 元数据存储机制

  • A、内存中有一份完整的元数据(内存meta data)

  • B、磁盘有一个“准完整”的元数据镜像(fsimage)文件(在namenode的工作目录中)

  • C、用于衔接内存metadata和持久化元数据镜像fsimage之间的操作日志(edits文件)

    注:当客户端对hdfs中的文件进行新增或者修改操作,操作记录首先被记入edits日志文件中,当客户端操作成功后,相应的元数据会更新到内存meta.data中

  • 元数据手动查看
    可以通过hdfs的一个工具来查看edits中的信息
    bin/hdfs oev -i edits -o edits.xml
    bin/hdfs oiv -i fsimage_0000000000000000087 -p XML -o fsimage.xml

  • 元数据的checkpoint
    每隔一段时间,会由secondary namenode将namenode上积累的所有edits和一个最新的fsimage下载到本地,并加载到内存进行merge(这个过程称为checkpoint)

  • checkpoint的详细过程

[Hadoop] HDFS 详解一(原理篇)_第3张图片

checkpoint 流程图

  • checkpoint操作的触发条件配置参数
    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60 #检查触发条件是否满足的频率,6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dir=file://${hadoop.tmp.dir}/dfs/namesecondary
    dfs.namenode.checkpoint.edits.dir=${dfs.namenode.checkpoint.dir} #以上两个参数做checkpoint操作时,secondary namenode的本地工作目录
    dfs.namenode.checkpoint.max-retries=3 #最大重试次数
    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3600 #两次checkpoint之间的时间间隔360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1000000 #两次checkpoint之间最大的操作记录

  • checkpoint的附带作用
    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录存储结构完全相同,所以,当namenode故障退出需要重新恢复时,可以从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录中将fsimage拷贝到namenode的工作目录,以恢复namenode的元数据

DATANODE的工作机制

  • 概述

  • Datanode工作职责:
    1、存储管理用户的文件块数据
    2、定期向namenode汇报自身所持有的block信息(通过心跳信息上报)(这点很重要,因为,当集群中发生某些block副本失效时,集群如何恢复block初始副本数量的问题)

       
     dfs.blockreport.intervalMsec
     3600000 
     Determines block reporting interval in milliseconds.  
      
       
    
  • Datanode掉线判断时限参数
    datanode进程死亡或者网络故障造成datanode无法与namenode通信,namenode不会立即把该节点判定为死亡,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暂称作超时时长。HDFS默认的超时时长为10分钟+30秒。如果定义超时时间为timeout,则超时时长的计算公式为:
    timeout = 2 * 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 10 * dfs.heartbeat.interval

    而默认的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大小为5分钟,dfs.heartbeat.interval默认为3秒。
    需要注意的是hdfs-site.xml 配置文件中的heartbeat.recheck.interval的单位为毫秒,dfs.heartbeat.interval的单位为秒。所以,举个例子,如果heartbeat.recheck.interval设置为5000(毫秒),dfs.heartbeat.interval设置为3(秒,默认),则总的超时时间为40秒。

             
               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2000  
             
            
               dfs.heartbeat.interval  
               1
             
    
  • 观察验证DATANODE功能
    上传一个文件,观察文件的block具体的物理存放情况:
    在每一台datanode机器上的这个目录中能找到文件的切块:
    /home/hadoop/app/hadoop-2.7.3/tmp/dfs/data/current/BP-193442119-192.168.88.3-1432458743457/current/finalized



作者:Singer_Au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55dff19fd66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hdfs standby namenode checkpoint 的一些参数

 

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
--两次检查点创建之间的固定时间间隔,默认3600,即1小时。所以去ann snn 看到的fsimage 相隔1个小时。

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
--standby namenode 检查的事务数量。若检查事务数达到这个值,也触发一次checkpoint,1,000,000。

以上两个参数都是触发snn checkpoint 的条件

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
--standby namenode检查是否满足建立checkpoint的条件的检查周期。默认60,即每1min检查一次。

dfs.namenode.num.checkpoints.retained
--在namenode上保存的fsimage的数目,超出的会被删除。默认保存2个。

dfs.namenode.num.checkpoints.retained
--最多能保存的edits文件个数,默认为1,000,000. 为防止standby namenode宕机导致edits文件堆积的情况,设置的限制。

dfs.ha.tail-edits.period
--standby namenode每隔多长时间去检测新的Edits文件。只检测完成了的Edits, 不检测inprogress的文件。default:60s

StandbyCheckpointer 的doWork()
 SNN查看是否满足创建checkpoint 的条件:
1) 距离上次checkpoint的时间间隔 >= ${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
2) Edits中的事务条数达到${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限制
这两个条件任何一个被满足了,就触发一次checkpoint 创建。

也可以手动checkpoint :

1. hdfs dfsadmin -safemode enter
 >Safe mode is ON in dev01/192.168.254.43:8020
 >Safe mode is ON in dev02/192.168.254.44:8020

2. hdfs dfsadmin -saveNamespace
  > Save namespace successful for dev01/192.168.254.43:8020
  > Save namespace successful for dev02/192.168.254.44:8020

3. hdfs dfsadmin -safemode leave
 >Safe mode is OFF in dev01/192.168.254.43:8020
 >Safe mode is OFF in dev02/192.168.254.44:8020

首先,checkpoint 之前要先进入安全模式。进入安全模式后,执行saveNamespace命令,他会把a-nn的fsimage 与 大于fsimage txid的editlog(包括finalized 与 in_progress的)合并成新的fsimage并落盘,然后新生成一个editlog。

checkpoint before:
[Hadoop] HDFS 详解一(原理篇)_第4张图片

checkpoint after:
[Hadoop] HDFS 详解一(原理篇)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hadoop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