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谢贫穷,再引“寒门贵子”之争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给读者心中带来暖意。文章出自河北的一位名叫王心仪的女生,她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而这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再次让“寒门是否难出贵子”话题回归舆论。

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时,王心仪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在河北保定一家辅导机构做辅导员。


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谢贫穷,再引“寒门贵子”之争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中国青年报

王心仪出生在河北衡水枣强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两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贫困的家境并未影响王心仪的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她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各种奖状,证书贴满了墙壁。班主任张秀英曾评价王心仪:“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她爱好画画、唱歌、演讲,平时常关注时事、阅读外文书籍。

而另一方面,从小学开始,王心仪就主动割草喂鸡、采摘棉花、田间犁地,帮父母一起扛起家庭重担。妈妈说,王心仪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平常孩子的一半,每次买饭就买一些大白菜,舍不得吃荤菜。

面对家境的贫困,王心仪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


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谢贫穷,再引“寒门贵子”之争_第2张图片
感谢贫穷”全文截图 

这篇文章据说看哭了无数人。何以如此?许多网民评论称,首先是因她教会人们如何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北京《新京报》评论称,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她家庭贫穷,而是因她在这种情况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苦难没有意义,战胜苦难才有意义。”

类似王心仪这样贫穷中靠努力和知识走入高等学府的例子,近来常见诸报端。

同样是利用暑期在打工的崔庆涛近日也收到了来自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被送到云南省会泽县的崔庆涛手中时,他正在家乡的工地上拌砂浆,累得汗流浃背。

崔庆涛的父母常年在工地上打工,家中生活来源都来自于此。高考结束后,崔庆涛就开始跟着父母一起到建筑工地上打工,运沙子、拌砂浆,平均每天可达12个小时。在许多网民的点赞声中,有人说:有这样的儿子,每天搬砖也开心。

另一边,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耕读家庭”吴治保家庭近日被区政府颁授了30万元人民币奖励资金。

吴治保是安塞区白坪街道办五里湾村村民,他和妻子胡治爱育有5个孩子(三子两女)。2015年,大儿子考入清华攻读博士;同年,小儿子也被保送到清华;2017年,老二和老四分别收到清华及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小女儿2017年辞职准备继续深造。

因生在农村,出身贫寒,吴治保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辍学,妻子胡治爱更是没上过一天学。夫妻两人立志要让孩子们学文化,“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们供上大学”。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这样的信念曾激励着无数贫寒子弟发奋苦读。不过,近年来,由于越来越严峻的“择校热”、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不断增多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寒门”已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

《广州日报》此前报道,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2016年北大录取农村学生比例仅在17.5%,已是近年最多。可见,农村生源的比例下降,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连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各名校纷纷推出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如北大“筑梦计划”、清华“自强计划”、复旦“腾飞计划”等。

不过,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曾坦言,“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一些分析认为,这些推动“教育公平”的计划目前看保证了一定的招录比例,但操作是否合理,改进的空间还有待研究。(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北女生考入北大要感谢贫穷,再引“寒门贵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