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全国高考作文题下来了,看到考题的你是什么感受?
我们整理了2020年全国的高考作文题,以及“撞题”的科幻小说,一起再来感受下被作文支配的恐惧吧!(这下有理由让我妈给我买科幻小说了......)
全国I卷
● 撞题小说:宝树《成都往事》
故事梗概
一个经历了三千年的故事。在生命的轮回里不停的相逢、擦肩,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前尘往事,也同样无法窥见自己的未来,在命运的轮盘中我们只是小小的一粒浮尘,随着命运的齿轮轮回于天地间。
不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历史都不可逆转,改变历史的进程无疑是在毁灭现在。
宝树用科幻小说的手法为我们叙述未来科技的发展进程,用独特的思维贯穿整个穿越时空的故事。
相关书摘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数不清的年月流逝,我以不同的名字在各国游历,从云雾缭绕的云梦泽到更烟波浩渺的东海,从热闹繁华的大梁到古朴凝重的蓟京,过几十年就换一个姓名和身份。我学会了华夏族的语言和文明,忘却了自己曾是蜀王,而几乎成了中原人。
许多年中,我加入过齐桓公的联军,追随过流亡的晋文公,也曾是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之一。我吟唱诗书的篇章,钻研《周易》的奥秘,游走于诸子百家中,汲取各种知识,想找出发生在我身上事情的奥秘。不过,却仍然毫无头绪。
我在齐国稷下学宫里待了好些年,后来又去了楚国,听说那里有一个叫庄周的智者,我想会一会他。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庄周,以稷下学者的身份和他辩论,问他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和常人有什么不一样。
他笑了笑说:“也没什么不一样的。”
“怎会没什么不一样?”我觉得他未免太无知,“一个能活八百岁,一个只能活八十岁啊!”
他指着遥远的南方说:“你可知道,楚的南面几千里有一种冥灵树,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这不算什么,上古还有一种叫大椿的树,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这些造物又能活多少年月?若比起它们来,彭祖和一个夭折的婴儿也没什么区别。”
北京卷
● 撞题小说:刘慈欣《三体》
● 撞题情节: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故事梗概
来自地球的信息给了1379号监听员巨大的震撼,在他孤独麻木的生命中,他不曾体验过温暖。可是他知道了地球上只有一个太阳,有永远不会冻结的蓝色海洋,翠绿的森林。他没有见过地球,却爱上了地球。
他知道这信息意味着什么,三体人会毁灭人类,占领地球。而等到确定了地球的方位,他也就会失业,年纪大了也找不到新工作,只能被脱水焚烧,三体社会不养闲人。
也许是人之将死,对美好的世界更加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可以拯救地球,所以他向人类发出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相关书摘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1379号监听站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像这样的监听站,在三体世界中有几千个,它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宇宙间可能存在的智慧文明的信息。
最初监听站中有上百名监听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只有一个人值守了。监听员是一个卑微的职业,他们虽然身处恒温且能保证生活供给的监听室中,在乱世纪不必脱水,但他们的生命也就在这小小的空间中流逝,能够享受到的恒纪元快乐比其他人要少得多。
1379号监听员投过小小的床子看着外面的三体世界,这是乱纪元的黑夜,巨月还没有升起来,大多数人都处于脱水的冬眠中,甚至植物也本能地脱水了,成了附着于地表没有生命的一束干纤维。星光下,大地看上去像一大块冰冷的金属。
这是最孤寂的时刻,在静静的午夜,宇宙向它的聆听者展示着广漠的荒凉。1379号监听员最不愿意看的,就是显示器上缓缓移动的那条曲线,那是监听系统接收到的宇宙电波的波形,无意义的噪声。
他感到这条无限长的线就是宇宙的抽象,一头连着无限的过去,另一头连着无限的未来,中间只有为无规律无生命的随机起伏。
一个个高低错落的波峰就像一粒粒大小不等的沙子,整条线就像是所有沙粒排成行形成的一维沙漠,荒凉寂寥,长得令人无法忍受。你可以沿着它向前向后走无限远,但永远找不到归宿。
但今天,当监听员扫了一眼波形显示后,发现有些异样。即使是专业人员,也很难仅凭肉眼看出波形是否携带信息,但监听员对宇宙噪声的波形太熟悉了,眼前移动的波形,似乎多了某种说不出来的东西,这条起伏的细线像是有了灵魂。
他敢肯定,眼前的电波是被智能调剂的!他冲到另一台主机终端前,察看计算机对目前接收内容识别度的判别,发用识别度见红色10!
在这之前,监听系统接收到的宇宙电波,识别度从未超过蓝色2,如果达到红色,波段包含智能信息的可能性就大于百分之九十,如果是红色10,就意味着接收到的信息包含着自译解系统!
解释计算机在全功率工作着,它发现了信息重的自译解系统并成功地利用它,很快显示译解完成。监听员打开结果文件,三体人第一次读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信息:
向收到该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天津卷
● 撞题小说:刘慈欣《中国太阳》
故事梗概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中国太阳》中,就描写了典型的中国面孔——既有农村出身的典型底层民众水娃,又有科技工作者、高知分子代表庄宇,通过个农村小孩水娃的梦想,将读者的视角引入太空,展现了他恢宏的想象力与人文思考精神。
大刘的故事都充斥着中国人浓重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加上硬科学理论支撑,让故事经得起推敲和回味。
宇宙之大,包藏天下,却大不过人心,因为心容万物,甚乃宇宙。在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人们越发的只关注利益,只注重投入产出比,反倒失去了古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之志”的胸怀。
有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坑头,从不向与己无关的尘世之外扫一眼;有人则穷尽一生,只为看一眼人类从所未见之事。
相关书摘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水娃爹:“娃啊,你是在那个日头上吗?它在俺们头上照着呢,这夜跟白天一样啊!“浙江卷
● 撞题小说:何夕《伤心者》
故事梗概
科幻作家何夕在短篇小说《伤心者》中,描写了一位为家庭付出一切的母亲,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儿子身上,用买断工龄的钱只为给儿子自费出版一本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书。
这本书戳中了无数“理工男”的痛处,并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第十五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这种盛况至今未被超越。许多读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看完《伤心者》,不哭的话,正常吗?
故事的主人公、天赋异禀的数学家“何夕”,在母亲面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女友面前是一个虽经济窘迫但却无微不至的好男友。而他更大的社会价值,在于他出版的那本在当时看来毫无意义的《微连续》,在150年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他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周遭声音的反对,一定要出版《微连续》;母亲选择无条件相信他,用买断27年工龄的钱支持他出版;为安慰何夕,母亲把这些书偷偷放进小学图书馆,假装卖掉了。
《微连续》出版了。
何夕划着了火柴。
然后,疯了。
文中对何夕这类人如此评价: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因为它们是根。
相关书摘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问题是,”刘青小心地开口,他注视着何夕的反应,“我不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何夕的脸上立刻变得发白,他像是被什么重物击中了一般,整个人蔫了一头。过了半晌他才回过神来强调说:“它是正确的,我保证。”他仿佛只会说这一句话了。
“我们的研究终究要获得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误入为数学而数学的歧途。”
“可它看起来是那样和谐,”何夕争辩道,“充满了既简单又优美的感觉。老师,我记得你说过的,形式上的完美往往意味着理论上的正确。”
刘青一怔,他知道自己说过这段话。也知道这段话其实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经验之谈。他不否认微连续理论符合这一点,当他浏览着手稿的时候,内心的确有种说不出的充满和谐的感受,就像是在听一场完全由天籁之声组成的音乐会。但问题的症结在于他实在看不出这套理论会有什么用。
自从几个月前何夕第一次向他展示了微连续理论的部分内容后他就一直关心这个问题,这段时间他经常从各种途径查找这套理论可能获得应用的范畴,但是他失败了。
微连续理论似乎和所有领域的应用都沾不上边,而且还同主流的数学研究方向背道而驰。刘青承认这或许是一套正确的理论,但却是一套无用的正确理论。就好比对圆周率的研究一样,现在据称已经推算到小数点后几亿位了,而且肯定是正确的,但是这也肯定是没有意义的。
“想想中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他只是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几位。但他对数学的贡献无疑要比现在那些还在小数点后几亿位努力的人大得多。”刘青幽幽地说,“因为他做的才是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
何夕有些发怔,他听出了刘青语中的意思。
“我不同意。”何夕说,“老师,你知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某一个清晨我突然想到了微连续。它就像是一只无中生有的虫子般钻进了我的脑子。那时它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影子,这么多年来我为了证明它费尽心力。现在我就要完成了,只差最后一点点。”何夕的眼神变得缥缈起来,
“也许再有一个月·····.”
刘青在心里轻叹一声,他看得出何夕已经执迷太深。何夕是他所见过的最聪明的数学奇才,按刘青私下的想法,何夕的水平其实可以给这所名校的所有数学教授当老师,他深信只要假以时日,何夕必定会是将来学术领域内的一朵奇葩。
而现在何夕却误入歧途,陷在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里,这个情形使刘青忍不住回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那时他也常常因为一些磨人但却无用的数学谜题而废寝忘食形销骨立。
但是何夕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刘青知道自己作为师长有义务提醒这一点,尽管这显得很残酷。
全国新高考I卷
● 撞题小说:燕磊生《瘟疫》
(出自科幻世界2012年出版《瘟疫——燕磊生科幻佳作选》)
故事梗概
石化病瘟疫席卷了人类世界,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甚至通过呼吸也会传染。任何人,只要被感染,就只能等着慢慢石化,最终变成一尊石像。
男主作为志愿者,任务就是收集已经变成石像的尸体,运到郊外焚烧。一天,他遇到一个被感染的女子,她告诉他一个秘密,原来,那些变成石像的人,并不是真的死去了,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生命形态。
他,作为焚尸者,跟刽子手也没什么两样了。他把女子带回家,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即将石化的生命。
末日、瘟疫、人性、爱情。面对末世危机,人性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类极致情感的表达,在燕垒生老师的笔下细致而绵延地展开。
从恐惧到绝望,从绝望到希望,这部作品以最真切的恐惧和绝望入手,娓娓道来,最终讲述的却是一个千年的爱情故事。
只要有爱就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会幸福。
相关书摘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我已经无法移动。那病毒已经大规模代谢,使得我的身体迅速石化。尽管我的眼睛还保留着视觉,但我不知道如果我全身彻底石化,还能不能看到?
如果我强行移动,是可以移动的。在石化的皮肤下,肌肉还保持了一定的活力与弹性,足以移动身体。但如此一来,势必要造成皮肤龟裂。当然,这并不疼痛,尽管会惨不忍睹,但神经末梢早已经石化,无法传送痛觉了。不,还是能传送痛觉的,但那可能要很久很久,一年,两年,或者,一百、一千年之久吧。
我不想让我的身体千疮百孔,我只是努力而又小心地挪动我的双脚,努力把我的身体向前移动,每一天能移动多少?一微米?一纳米?这一米多的距离对我来说,恍若天涯,然而在一千年,亦或两千年后, 我会揽住她的腰,我的嘴唇也会接触到她的嘴唇的。
全国新高考II卷
● 撞题小说:段子期《重庆提喻法》
故事梗概
一段穿越时空的影像,一座变亦未变的城。
“我”所在的《重庆时报》停刊,在最后一个工作日,沮丧迷茫的“我”收到一封神秘邮件,信里的人似乎在指引“我”暂离现实世界。
信中的一句“重庆,已经不是原来的重庆了”来自1945年的黑白默片《坍缩前夜》,这部电影因为不明原因只剩半部分胶片,因拍摄多用远景中景,“我”也看不清导演封浪全貌,更是对结局产生过无数次好奇。
精彩节选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我鼓起极大的勇气挺身迈入重庆的夏天,为了再次看到那卷胶片上的电影,这是值得的。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城市的奇异之处,是那些纵横交错的路与桥;是你站在一栋大楼的顶部、发现自己实际上位于山的深谷;是穿过一条依稀可见的小径、马上就抵达繁华的城市腹地;或是穿行于随着地平线起落的建筑带、不时被湿漉漉的云雾掩埋。的确,它在如此压缩的区域中集结了自然界各种地形地势,让穿梭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多倍于其他地方的江湖感。
但这并不是全部。
那些车马纵深、摄人心魄的纷繁景观,只是重庆的一个注脚。在我眼里,她就像电影本身,每一栋建筑、每一座桥、每一条街的沟回与曲折,都跟情节、故事丝丝入扣地对应着。
电影里标准的起承转合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体,赋予她生命力和镜头感,磅礴而又鲜活。这些彼此互文的元素,像天空一样横亘在城市其上,共同组成了一个标志、一个符号。
我从路的起点走到路的终点,站到更高处才发现,根本不存在起点和终点。我常常这样一个人走,上次经过一座桥,从长江大桥往上,又经过高架桥,萦回、漂移,在这个角度能环视所有楼宇,让我有种要飞上天的错觉。然后,再驶入另一条轨道继续下一个盘旋或攀升。重庆总是这样,容易让人想起那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开始和结束不过是个谬论。
江苏卷
● 撞题小说:张冉《以太》
收录于张冉中短篇小说集《起风之城》
作品梗概
技术在推动现代性前进的同时,也凸显出其极权主义特性。在《以太》想象的未来世界中,技术已经跨越多媒体时代,建立起由以太全面控制大众的新秩序。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完美的社会:尊重人权,没有歧视,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犯罪率达到半个世纪以来最低点。
但是尽管这一切被宣称为社会的进步,被界定为和谐的文化氛围,但生活于其间的人却普遍丧失感知幸福的能力,如同服食慢性毒药,生命力日渐萎顿。
小说借“我”的真实感受揭穿这个乌托邦社会的本质:表面上是社会开放、媒体自由,但网络上没有值得点击的标题,聊天缺乏有趣的话题,游行示威者居然抗议钓鱼者对蚯蚓的“不人道行为”。
网络、电视、纸质出版物全都变得恶俗无聊,失去思想的光芒,以致人们丢掉复杂的智能手机,回归基础通话功能。自由的精神正在死去。
精彩节选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我们交换位置,她用右手握住我的左手,带领我向前移动。我隐约感觉前面人的体温,蹲下去,触到一个人的肩膀,轻轻拍了一下。那人立刻向右让开位置,我和她手拉手坐下,右边的人找到我的右手,与我相握。
那是一只坚硬、骨节粗大、肌肉发达的男人的手掌,但手指出奇地灵活。我的掌心立刻被快速的书写覆盖了,右边人写得太快,以至于我无法分辨出每个字母,我努力捕捉关键词和缩略词,通过猜测大致了解一句话的意思,脑子还没烙下痕迹,下一句话又汹涌而来——这是手指书写构成的信息洪流,我的皮肤敏感度显然还不够格。忙乱解读文字的同时,断断续续写给左边的她。
“……反对党……丑闻……下台风波……秘密警察……逮捕……”一段信息只翻译出部分关键词,是我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现在的网络讨论组里从来没人提起的话题。我想加入自己的观点传给她,但下一条信息已经到了。
“空天飞机坠毁……牙买加。丑闻。液体燃料泄漏。NASA失去政治支持?俄罗斯攻击。”前面是议题,后面是人们的观点。我想我逐渐习惯了接受信息,她说的对,我不算个新手。但左手的几根手指无论如何也无法迅速而清晰地传出资讯,多次尝试以后,我泄气地写了一个“对不起。”
她的掌心凉爽光滑,像我小学时教室里崭新的黑板。这时,她伸出食指,偷偷地在我左手心写了个三个字:“原谅你。”
全国II卷
● 撞题小说:灰狐《爱因斯坦的诅咒》
原文刊载于《科幻世界》2020年3期、4期
故事梗概
世界各地正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灾难,3/5个里约热内卢被焚毁、伦敦飞纽约的波音777坠落、温哥华菲沙河倒灌城市并冻结、长江入海口满布近海垃圾……
一切皆与“爱因斯坦的透镜”理论有关,那道“疤痕”是来自几万年前的光在木星上烧的一道七万公里长的口子,导致了全球环流的混乱。
而那束光在391天后还会和地球的运行轨道重合一次,下一次是正直照射。如不采取措施,人类将经受灭顶之灾。
相关书摘
*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这是我们发射到太空的第一批反射镜,一共二十四组,一百九十二片,这只是我们计划发射的千分之一,全部发射之后,能把整个天空全都遮住。有多大呢……”
罗振切换到一幅世界地图。
“能覆盖整个世界!”一个小男孩喊道。
罗振笑了,“那倒没有,它能覆盖住整个亚洲和半个欧洲那么大的面积。”他在地图上画了个圈,“挡不住的地方,我们还有第二套计划。”
“这个我知道,用塑料做的反射膜,我奶奶经常出去,捡了塑料垃圾袋,整理好,说是要交给国家。”一个大一点儿的小女孩说道。
“这孩子,别乱说。”她的奶奶突然被提到,显得有些慌张。
“不不不,那个……阿姨,别觉得难为情。”罗振向那个方向鞠了一躬,“这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国家的事,您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福利在此!
根据2020上海卷的试题,
你能联想到哪部科幻小说?
在文章下方留言,我们将根据走心程度和题目相关度,抽3人送出《科幻世界》7月刊一本~
上海卷作文题目: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