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医

王联昌原创作品

谈到中医总是会出现争论,特别是近几年方舟子的言论让社会再一次引起激烈讨论,他源用了民国时期大作家鲁迅的“废医验药”理论,并且很确实际的列出了中医的比较弱的地方如“急救、妇产方面”等,同时又由于近年来几个电视比较有名的专家倒台,如张悟本、李立还有最近的王林大师等等,更加广范的探讨。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比较重,谈中医的不好就跟说我家老祖宗的坏话一样,总是会引起全民的愤怒。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缺陷,西医就没问题吗?对于现代生活来说,西医的问题比中医的问题要大得多,我几乎每篇文章都会讲西医西药的问题,今天也来谈中医的问题。

首先来大致了解中医的发展脉络。

中医从《易经》的符号学发展开始,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来,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到了民国,因为战争蘋发,大量的急救需求,中医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并且开始推广白话文,“五四运动”以后更是使用简体字,这个影响太过于深远,使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看懂古文,出现了很多歧意,慢慢的出现了断层。

中药复杂的制药技术,实际上已经早就失传.古人对药草的采摘时间、地点、方位的严格要求早已经被遗忘。药草复杂而考究的清洗、晒制、烹煮、柴薪选择、火的控制等技术,已经很少人知道,这些科学而复杂的系统,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

所以才会层出不穷的出现笑话,如前些年央视报道同仁堂的治“小儿夜哭”的药方里含有“朱砂”成分,影响非常大,那是毒药啊,有效果有什么用。

现代中医还没有真正出现,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医,不要一味的去对照经典,有反对也是正常。

中医真正伟大的是它的整体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身体一直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跟我们的银行系统一样,动态的平衡,而不是不变或静止。

期待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把中医里好的东西发扬光大如正骨、艾灸等等。用不上的东西可以看作是文化。

也谈中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谈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