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倩女,凝生娜姿》

《文如倩女,凝生娜姿》_第1张图片

      文章如果冗繁肥庸,阅读时会文味索然,食之无味。文如倩女,人如果太过肥胖雍容,亦失雅观,适当凝练修饰,则婀娜有姿,飘逸若仙。文学之目的在于“文以载道”,意向他人传递某种思想感情,以资交流与承传之用。文言文与白话文,两者谁具备“载道”的能力呢?从中国几千年文字发明历史来观,七千年前伏羲画卦,中国古人开始运用符号观天察地,人们制网捕鱼,结绳纪事,历史依靠传说延续。五千年前黄帝时期仓颉造字,其后历史依靠文字予以记载。在纸未发明之前,人类将文字刻在石头、竹板、甲骨上,以承载历史记录。为使少量载体承担更多思想内容,中国祖先发明了文言文,且影响至今,此之世界文字史绝无仅有!

    文言文经受的历史沧桑及重大桥梁作用于整个文明进程,天下尽知。而大白话存于民间,自古就有,但难登大雅之堂。若将文言文称之为“大说”,那么白话文就是“小说”,“大说”记载着历史的本源,“小说”记载着历史的演绎。“大说”载道,“小说”载术,本源与演绎,正史与稗史,互通有无,相得益彰。“大说”为承载文化之“别称”。人类生死之惑、弥消通理、天地之道、明德穷心之理,皆自“大说”笔下。文化之目的就是以道化心,故为教化!芜杂之尘事,若风偃枝叶:风动,则万物蕃跃;风止,则水清浪静。故,洞彻万里云雾者,莫若养性,由习性、秉性化其躁浮而生为天性、道性。是故,以道化性,以道化心,以道化民,以“春雨润物”般形成社会良善朴风,此谓之“文以载道,大化天下”。

    文言文所带给我们的就是文字凝练,秀美含蓄,寓意深邃。“无为而治”是文化的本能!文字以无为而化之,故与天地道同!天地无为,万物生焉,世态有为,人伦乱焉。为与无为,不在其形式而在其规律,合其规律者,为亦无为;不合规律者,无为亦为!文言文的作用以无为而彰显。作为久矣,往往生变,自然之顺者,却循环往复,恒其本质。山川大地,人事沧桑,失而重得,得而复失,阴阳变化,皆蕴其中!

   文言文的魅力非白话文所能及!我以晨来兴赋之言为例:春之消息,暖阳首氐,燕莺鸣柳,蜇鱼上嬉,闻而不倦,观而随思,半塘春莲,清风待诗,一池春波,万物披浴。自然之律,理在其中,人伦之则,义在其中。上文若以白话叙之就是:带给春天的消息,暖暖的太阳首先抵至,一切韵味皆降一层级。所以中国历代圣贤,从孔子到董仲舒,从韩愈到王阳明,皆坚持“古文化”运动方向,引领中华文明万年不竭!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与记录者注定要由文言文承载起来。

 以白话文为主的“新文化”运动带给我们什么呢?思想肤浅与难继绝学!中华文明由“文字”承担传播重任,白话文属于“术文”,在民间演化极快!若我们放弃文言文,不出千百年,中华文明就会消失!为什么?若放弃文言文,那么中华文明中的“祖宗之道”千百年之后,则无人读懂,祖宗之德风当然难以为继了。知书者,方迨达理!知人者,方能善任!知万物者,方观天人道合!故《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至善”之本,在于“格物”,何为“格物”,格究万物大千世界实言就一个道理,一切道理的承载者,自然是文字!世界文字中唯中国“文言文”亘古不变!与“大学”对应的“小学”则为术数之学,因其术变化多端,则由白话承担其任便可。

   文化中的“道”是什么?是我们所揭示万物运动的本质及规律,然也不过有“为与无为”两种形式!不管运动的表现形式如何?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是直线运动皆循环往复而已!但“无为”恒定犹如文言文,而“有为”易变犹如白话文,这也许就是“大说”与“小说”的本质区别!所以世间的几乎所有修“行”之为,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走向心之“宁静”致之“道”之远,这种宁静就是修炼高度“无为”的心境,其实这与儒学的“修心养性”一个道理。有些文章特别是思想性极强的文章,一旦用白话文书写,就索然无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经典用白话文翻译之后,其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所以世间的文学功夫实际就是由白话文向文言文进行反复凝练的功夫!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就是文字,惟有凝练如钢的文言文在传播过程中不易变形!文学走向凝练,不仅是文化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需要,民族的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如倩女,凝生娜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