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号是我的39周岁生日,现在正式迈入40岁,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四十不惑在做什么呢?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一段,孔子不光是坚持学习,而且他还外出,向周王室的守藏史(也就是图书资料管理员)老子请教礼,又向著名的政治家苌弘请教乐。到了四十岁的年纪,孔子觉得自己的思想更成熟了,头脑中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已经不会让自己迷惑了。
这种不惑的状态是对前面40年最好的致敬吧。现如今我也开始步入40岁,貌似以前很是纠结的问题现在多少有点“不惑”了。
6、外表的不惑
从小到大对于衣服都有着几乎病态的依恋,尤其是在越穷的时候,对于衣服的欲望就越强。那时候总是觉得商场的漂亮衣服那么多,而自己口袋里的钱那么少。
我记得当年有过一个梦想,就是等我将来有钱了,我要把整个商场买空。
随着对于形象认知的了解,我现在越来越能知道,即使真的有钱到可以把整个商场买空,也不可能买来高逼格的品味,而且整个商场的衣服也真的没几件适合自己。
现在对于衣服的态度越来越平淡,没有想要占有很多,因为明白自己不能被欲望而控制,只是在经济承受范围内让自己合适满足。
而且,我现在越来越发现,随着内在的提升,竟然可以把过去的旧衣服穿出新感觉,这就导致更不用无节制的去买新衣服。
40岁对于外表的不惑:适合
7、精神的不惑
虽然从小就学过《史记》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是在年轻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无趣的说教,然而到了现在,我开始明白,容颜终会老去,肉体终会灭亡,唯有精神可以不朽。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外表的差异还可以通过金钱或者医疗的手段快速补齐,然而精神的差异则只能通过时间的磨砺和个人的努力。
第一眼当然还能通过外表来打动别人,然而接下来能否持续打动别人需要的就是精神的力量。
2000多年前东方的孔子、孟子、老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精神的光芒一直闪耀至今,而且,会一直闪耀在人类历史上。
当然还有无数的伟人名士,他们的思想一直在指引着后人。
近三年多我每天死磕自己的学习,关注自己的精神成长,无形中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每当听到有学员反馈他的变化和成长,我都由衷的感到幸福。
我一直信奉的人生使命:多少人因为你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想要实现这样的人生使命,那就要日日不断地打磨自己的精神世界。
40岁对于精神的不惑;力量
8、金钱的不惑
每个人的金钱观都带有家庭的烙印吧,我的母亲是一个节约到抠门的人,我的父亲是一个挥霍到无度的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成了一个在金钱上极其矛盾的一个人,有时候特别抠门尤其是在一些细致末梢的事情上,而有时候呢又挥霍浪费特别是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上。
因为家庭环境在青春期时发生过剧烈的动荡,我每天都生活在金钱的恐惧当中,所以就养成了极其坏的花钱习惯:今朝有酒今朝醉。后来我在看了一些研究资料后明白,对于生活在不安全感的金钱环境中,理性的决策就是赶紧把手头的钱花掉,因为无法确保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当我在生完小孩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金钱观,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被我熏陶出错误的金钱观。
近些年来,我慢慢的学会了量入为出,开始尝试把收入分为储蓄和投资两大类,并且尤其重要的是我开始了记账。
虽然我现在驾驭金钱的能力还是很初级,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花钱状态:把钱越花越多。然而我开始能够和金钱和平相处,并且尝试着成为能够驾驭金钱的人。
40岁对于金钱的不惑:储蓄
9、做事的不惑
虽然我嘴巴上讲过很多年奶奶对于做事的教诲:人这辈子大部分东西没了就真的没了,然而人这力气要是没了,睡一觉还能再有,所以做事时别吝惜力气。然而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还是很吝惜力气,间隙性疯狂努力,大部分时候懒散享受。
长时间没有积累就会导致对现状的极度不满,我在36岁那年,发现自己一无是处,而且随时面临着被新人拍死在沙滩上的危险。那一年我开启了“自律100天”,每天死磕三件事,开始了狂飙突进的旅程,一直进行到现在,一共936天,就是大年初一都没有停止过。
很多人问过我关于“自律100天”我到底要做多少个?我的回答是:据说,死亡是人类共同的终点。是的,我会死磕“自律100天”一直到死。
这种做事的态度也和我读曾国藩的传记有关系吧,曾国藩就说要“日日不断”。
这的确是一种做事的笨功夫,不过我坚信这种笨功夫持没有几个人愿意去下,这条路看似难走,然而却一点儿都从不拥挤。
936天坚持下来,这种笨功夫的做事态度已然成为了鲜明的个人品牌,让很多看客也都开始行动起来。
40岁对于做事的不惑:努力
10、做人的不惑
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好孩子要当一名好学生,长大后被要求要做一位好员工,每当自己发现无法匹配“好”的标准时就无比自责,或者说开始陷入自我怀疑。
“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一路成长我听到过无数自相矛盾的标准,这更让我困惑,有的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有的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的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有的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现在越来越能明白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说过的话:对一流头脑的考验,是同时拥有两种不截然不同的想法,但仍然能够执行的能力。
不再纠结于那种说法一定是对的,不再耿耿于怀于自己一定要达到哪一个标准,而是开始思考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此“以终为始”推断出现在做人的标准。
一切做人标准的不确定都是缘于对于“终局”的思考不够透彻,当能想明白自己想要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终局”时,自然就能知道当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
我现在越来越清楚的知道,我希望自己80岁时依然可以蹬着高跟鞋穿着套装站在讲台上讲课,那时候会是万人演讲,讲台上都是因为我的影响而成长为更好的那些战友。当能想明白自己想要走向哪里,那么当下做人的标准就是,要继续死磕“自律100天”,哪怕被人诟病“此人已疯”也不会受到影响;要通过全方位渠道开拓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去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参与“自律100天”,哪怕被人诟病“越来越商业化”也在所不惜;要保证每天更多时间的学习,去提升自己认知的层级,能够交付给学员优秀的课程作品,哪怕被家人诟病“越来越忙”也不停止。
40岁对于做人的不惑: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