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说说宗教体验

文/雪漠

宗教体验贯穿于五级证道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宗教体验。宗教有四个要素 :除了宗教哲学外,还有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和宗教组织。这四条中,缺了任何一种要素,就不是宗教了。以是故,在由四川省统战部、宗教局、藏传佛教研究会举办的第一届藏传佛教论坛中,我将香巴噶举称为学派,而不是教派。其理由,就是因为它没有宗教组织。目前,国内对于它的研究和弘扬,更多的是在哲学和文化层面,我视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进行过漫长的生命实践,但这种实践,是东方哲学的特点决定的。

东方哲学的特点,就是用生命实践自己信仰的东西,像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王阳明、曾国藩等等,他们既是学者,又是行者,无不是这样。

近些年,很多学者说我是西部文化的集大成者,事实上不仅仅是这样。我经常说,不要把我归于一个小小的教派,或者大大的佛教,或是多多的宗教。不是这样的,我不是教徒。我是一个信仰者,我信仰人类的至善,在我的眼中没有什么教派局限,没有什么民族局限,所有人类非常优秀的东西都是我的营养。我不需要枷锁,不需要捆住心灵的绳索。我要打碎所有的桎梏、所有的局限、所有的控制心灵的因素,当一个好作家。

我之所以多宣传香巴噶举,只是因为它被历史埋没了,需要一个声音大而且懂它的人说几句话。对于它,我是在挖掘、研究、实践一种优秀文化,这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继承和抢救。所以,千万不要把我归于哪个教派,也不要归于哪个宗教。除佛教经典外,我还系统研究过道家经典、儒家经典,以及从苏格拉底起一直到海德格尔时代的很多哲学经典,也研究了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很多经典。至于文学经典和其他大文化经典,更是我一生的最爱。我所汲纳的文化营养,是人类和世界文化,而不仅仅是哪个教派的文化。我的文化格局,真的是海纳百川的。

宗教学

《宗教学原理》称 :“宗教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滋润的,是人的灵魂。在灵魂层面,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当一个人没有宗教体验时,他懂得的宗教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成为智慧。这时,宗教体验就不会磁化他的人生。反过来讲,当一个人有了宗教体验时,那种体验就会磁化他的人生,就会让他的心灵和身体都获得大益。

宗教体验和迷信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的体验既符合宗教教义和观念,是宗教行为的产物,又反作用于宗教行为,最终将那体验反映在宗教行为上。它既有修炼者的个性特征,又有宗教教派的共性特征。而后者,仅仅是迷信思维或臆想等的产物。简言之,前者是宗教修炼证量的标志,后者则是愚痴和迷信的产物。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认为,人一旦有了宗教体验——也即个人宗教——便能彻底“极化”或“磁化”人生,使他把握事物的本原和存在的意义。因此,宗教体验是“对人之本体的想象”,它可以唤起信仰,确证信念,是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几乎所有宗教的创教者都先有“个人宗教”,然后,其创立的教派才形成“制度宗教”。

当一个人没有宗教体验的时候,他所懂得的宗教就只停留在知识层次,并没有成为智慧。当宗教停留在知识层次时,宗教体验就不会磁化他的人生。只有吃到了苹果,你才能汲取苹果的营养,仅仅是研究苹果,或是谈一些苹果知识,收益是很有限的。

当一个人真的品尝过智慧后,他的信仰就可能很坚定。修行中出现的很多能量,神通也罢,上师的加持也罢,都是源自信心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心,他就不会得到上师的加持,更不可能得到究竟的智慧解脱。

选自《空空之外》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文|说说宗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