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这是我第三次阅读这本书了。每一次,都那么强烈撼动着我心底那只蛰伏着却时刻能吞噬我的魔鬼。原生家庭养育出来的怪癖,让我害怕去拥有自己的孩子。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会重蹈覆辙,养出一个跟我病态的孩子。 李雪是个通透的人,她真诚的告诉我,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母婴关系,是自我救赎的过程。

          想起有天,闺蜜分享给我的一段话,“不要拿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伤害作为你逃避长大的借口。原生家庭并不知道当时给你带来了伤害,你要自己修复;如果你不自己成长,以后重复的伤害会代代相传。都是成年人了,难道要一直当巨婴嘛?”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再读其实仍旧冠冕堂皇了些。是的。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也都是唯一的啊。你有权利选择要不要当母亲,而孩子是没有权利的。你要成为这个角色前,你可做好了准备,未来有一个生物体,他们手足无措的来到这个世界,成为你的宝贝,从牙牙学语到拥有独立人格,而这个打怪升级的过程,漫长且痛苦,即使人们都称之为“甜蜜的负担”,是需要你不断物质的输出,还有满满的爱和无尽的耐心。自我修复的能力难道不应该也是打怪升级里,一点一点被塑造的吗?   

        从小就活在批判性打压下的我,暴躁不自信不懂赞美的力量。自我修复的路,我已经走了快三十年,毒鸡汤看了一本又一本,大道理我亦能写出一篇一篇,小情绪说来就来,不分青红皂白不分白天黑夜,说淹没你就直接灭顶,一句都不打商量。潜意识里的制约,是植入的木马程序,从小渗透,根深蒂固,操控着你每个人生的路口。此刻,你灌完毒鸡汤,决定要感恩世界,感恩生命,感恩怀抱,下一秒却暴躁的抡起拳头揍向那个调皮捣蛋的娃。    

         我是如此没有自信。在原生家庭给的伤害里,我懦弱的不肯放生自我。

         然而,李雪告诉我,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这次我合上书,开始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李雪说,我们看似在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李雪坦然她并没有原谅她的母亲,但这不妨碍她自我疗愈。她说,我承认我不能原谅,有情绪升起的时候,观察情绪,不评判、不阻碍、不逃跑,让情绪自由流动,去感受,才能获得疗愈。    

        不置可否,我知道我的原生家庭其实充满了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我想要一颗李,给了我一堆苹果,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好”,因为苹果营养价值更高。每天固定时间上网,固定时间看电视,固定时间休息,机器人般生存,一点点掏空你的创造力,一点点泯灭你的独立性,一点点养成我强大的控制欲,不能西行的时候偏要往西的倔强。当我下意识的拒绝别人好意的援手,习惯性在别人给予关心的时候说不,防备心强悍到在人群中如同一座孤岛时,是啊,我知道这样子的我是不懂爱的。我害怕靠近光源,明明那么向往温暖的阳光,可阳光那么刺眼,我眯着眼仍感觉痛。我不得不说我又是那么的幸运。我遇到了李雪。她说,没关系,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个时间点。  你可以慢慢来。  

           谈爱,就必须有界限,必须尊重感受。

           我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我的父母亲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他们被强制定性人生轨迹赋予他们性格无法改变的怪癖,他们用他们的无法改变企图去塑造一个重复的孩子,而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喜怒哀乐。我们分不清彼此的界限,彼此想要改变彼此,我们不是不爱彼此,是太爱彼此了。争吵,言语暴力以至于后来我们的陪伴,是相顾无言,坐在一起,恍若天涯。我懂,爱孩子要“如他所是”,然而我的父母不懂,但他们并不需要我的教育,不是吗?这是他们的事儿,而我爱我的孩子是我的事儿。这就是界限。     

          我要学着尊重他们,批判和抗拒并不会改变我们的关系,我的匮乏和偏执也不会因此得到丰满和减轻。我的人生,这是我可以自己选择的我的人生啊,我可以选择不委屈的付出,可以选择不打扰的陪伴,可以选择拒绝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可以选择让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分开,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让轮回之痛,止于觉知,只要真正的爱像内灌注满了,自然就会流向外界了。我想起了闺蜜的那段话,又觉得不无道理。

        这一次,我想当我自己的拯救者,我不做任何预期,为到来的一切做好准备,也许,哪天我就靠近阳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遇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