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鲁迅》有感

上周读完《闻一多传》后,我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了兴趣,这周继续读了《人间鲁迅》。厚厚的两本书,记录了一个人的一生,苦痛,彷徨和挣扎,虽然只读了一小部分,却也心潮澎湃。

闻一多和鲁迅是完全不同的。鲁迅是沉郁的,现实的,寂寞的,抗争的。除了天生性格的不同外,环境的塑造也是非常之大。鲁迅少年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看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这种经历促使他很早就观察思考人生,立志用文学来改变中国国民的劣根。闻一多就不同,他少年起就生活在清华大学,呼吸着民主和自由的空气,“做了半辈子假洋鬼子”,他说“我用了大半生来摸索,如今才寻得光明”,倘若不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倘若没有步行到西南联大,他恐怕也不能对百姓的穷苦艰难有切肤之痛。相比鲁迅,他更多的是揭竿而起,大声疾呼。而鲁迅早在青年赴日留学时,就见证了革命的旋涡,对革命种种有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他不像闻一多那么冲动。

鲁迅是反对祭孔的。我想,他反对的不是孔子,而是封建礼教对人性摧残。孔子重视礼,更重视礼的内涵,那就是仁。但是经过历代统治者假借孔子之名做的种种扭曲,儒家的精神内核被弃置一旁,只剩下礼的空架子。这算不算是认知的异化呢?礼只是手段,目的是仁。结果,为了礼而礼,就演化成了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那么,今天的人们呢,会不会也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个性而个性,人欲泛滥,漠视规则,毫无底线?历史就像钟摆,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

鲁迅是现实的。现实这个词,在理想主义者看来是个贬义词,但是放在鲁迅身上,却让我肃然起敬。

他的理想处处碰壁,但并不自怨自艾,他知道时机的重要性,也能咽得下寂寞和苦闷。如果我处在他那个位置,扪心自问,我可能做不到。我受不了现实的黑暗,也受不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付诸东流。

我又想到了曾经读到的那句话,“如果我们可以承认明天也许不会更好,承认自己没那么强大,你活得更舒服,也更容易找到改变的出口,而不是一想到过于沉重就回避。”“人生苦难重重,这是最伟大的真理。”鲁迅做到了,面对每一次打击,他在颓丧之后都为自己找到出口,静静的等待时机。时机什么时候会来呢,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光明什么时候会来呢,那一定是漫漫黑夜之后,这黑夜有多长呢,谁也不知道。

这不为你创造的世界,这残缺的自己,就构成了生活。你拒绝这个世界,你拒绝不完美的自己,也就拒绝了生活。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与其纠结不幸,不如向着幸福的路前进。荆棘坎坷,险滩泥泞,终究都会过去。下次失意时,或许我可以读读鲁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人间鲁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