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 PART-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農曆七、八、九月,秋之三月。陰氣已上,萬物之容開始平定,故而氣象謂之容平。天氣因燥而急,地氣因燥而明。秋季潤燥原料:百杏仁、銀耳、蜂蜜、蓮藕(百合性平,入肺,潤燥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滋陰潤肺;蓮藕:潤燥止渴,清心安神,提高免疫力;杏仁:潤肺、止渴、滑腸。)

秋風蕭瑟,秋氣主收,肅殺,所以在球季當有善養之術,所以,當收斂神氣,使秋氣作用於身體時平和一些。秋主金,肺亦屬金,逆秋氣則傷肺金,肺金不能生冬日之腎水,以至冬日患有飧泄之病(飧泄:清氣不升、肝郁脾虛所致。臨床表現為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腸鳴腹痛等)。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十月、十一、十二月,冬之三月。陽氣已伏,萬物潛藏,所以氣象謂之閉藏。天寒地凍,人應如蟄蟲一般,不要擾亂衛氣。早睡晚起,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之汗而使陽氣外散。冬主水,腎亦主水,逆之則傷腎水,腎水不生肝木,則春天會有痿厥之病。(痿厥:氣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為主症。)

四季論述中,都有提及“志”(志生、使志勿怒、使志安寧、使志若伏若匿。)首先,腎藏志(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五志為怒、喜、思、悲、恐。分屬木、火、土、金、水。(所以老話講的沖喜,也許就是用屬金的喜事克制屬金的悲傷吧。)五志皆有所傷,皆有所制,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心理健康以至於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證。怎樣調節所思所慮,內心與外在情緒的均衡,這是一門大學問。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稾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前文涉及到了天地、陰陽,此處講的是升降。升降我們可以暫且理解為天地陰陽借助物質媒介表達出來的現象。舉一個例子,水在地為江河露水,在天為雲霧,水是一個物質媒介,而通過天地陰陽的作用,蒸騰為雲霧,冷凝為雨水充沛江河,雨露萬物。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自然界、社會裡、人體中,這是永恆的道理。當然高僧大德所追求的“靜則定,定則安,安則生慧。”其實是通過內外的安定而求得與天地之間更好的溝通,還是要一個通。

所以啦,如果天氣為陽氣在上而不降,如果地氣味陰氣亦不升,天地不交沒有陽光雨露,沒有臭氧層,我們怎麼活?哈哈哈!借天地自然的現象來比喻人體小天地所需要的基礎循環體系,妙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君子頂天立地,也同樣會受到天地、引力、磁場、氣候的影響。惟聖人順天道,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所以身無奇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讀書筆記-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 PA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