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基础命令

查看文件

# 简略
ls
# 详情
ls -al

切换文件夹

# 上一层文件夹
cd ..
# 相对或绝对路径
cd PATH

创建

# 创建文件
touch FILE_NAME ...
# 创建文件夹
mkdir FOLDER_NAME

删除

# 删除文件
rm FILE_NAME ...
# 删除空文件夹
rmdir FOLDER_NAME
# 删除空或非空文件夹
rm -rf FOLDER_NAME

复制

# 复制文件
cp FILE NEW_PLACE
# 复制文件夹
cp -R FOLDER NEW_PALCE

剪切

mv OLD_NAME NEW_NAME

重命名(等价于剪切)

mv OLD_NAME NEW_NAME

cd ~ -->返回到主目录

=========================

  • [Tab] 接在一串命令的第一个命令的后面,则为“命令补全”

  • [Tab] 接在一串命令的第二个命令的后面,则为“文件补全”

  • [Tab][Tab]

  • [Ctrl] - D 键盘输入结束。想要直接离开文字界面,可以直接按下,就能直接离开了。

  • [Ctrl] - C 强制停止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

  • [Ctrl - PgUp] 向上翻页

  • [Ctrl - PgDn] 向下翻页

  • man [command] 查看命令的帮助手册

  • q 退出man page

  • command后面的数字,1代表用户在shell环境中可以操作的命令或可执行文件,5代表配置文件或者是某些文件的格式,8代表系统管理员可用的管理命令

  • PgUp 向上翻页

  • PgDn 向下翻页

  • Space 向下翻页

  • /string 向下查询string字符串

  • ?string 向上查询String字符串

  • whatis [命令或者数据] 相当于man -f

  • apropos [命令或者数据] 相当于man -k

  • info

=========

  • vi [filename] 编辑文件
    1、vi的基本概念
    基本上vi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1. 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字或行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 last line mode。
  2. 插入模式(Insert mode)只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以做文字输入,按「ESC」键可回到命令行模式。
  3. 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将文件保存或退出vi,也可以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 不过一般我们在使用时把vi简化成两个模式,就是将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也算入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2、vi的基本操作
a) 进入vi
在系统提示符号输入vi及文件名称后,就进入vi全屏幕编辑画面: $ vi myfile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您进入vi之后,是处于「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您要切换到「插入模式(Insert mode)」才能够输入文字。初次使用vi的人都会想先用上下左右键移动光标,结果电脑一直哔哔叫,把自己气个半死,所以进入vi后,先不要乱动,转换到「插入模式(Insert mode)」再说吧!
b) 切换至插入模式(Insert mode)编辑文件
在「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下按一下字母「i」就可以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输入文字了。
c) Insert 的切换
您目前处于「插入模式(Insert mode)」,您就只能一直输入文字,如果您发现输错了字!想用光标键往回移动,将该字删除,就要先按一下「ESC」键转到「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再删除文字。
d) 退出vi及保存文件
在「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下,按一下「:」冒号键进入「Last line mode」,例如:
: w filename (输入 「w filename」将文章以指定的文件名filename保存)
: wq (输入「wq」,存盘并退出vi)
: q! (输入q!, 不存盘强制退出vi)

=========
su 从普通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

================================
查看软件安装位置
which [application name]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 基础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