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互联网上用户不管距离多远,都能通信,就像这些用户终端都彼此连通
指资源共享,包含信息、软件、硬件等共享,就像资源在用户身边
若中央处理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如仅 1 米的数量级甚至更小些),则一般就称之为多处理机系统,而不称它为计算机网络
公用网和专用网都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如传送的是计算机数据,则分别是公用计算机网络和专用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特指 Internet,它起源于美国,是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而形成的一个互连网络。它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是一个覆盖全球、实现全球范围内连通性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以小写字母 “i” 开始的 internet(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以大写字母 “I” 开始的的 Internet(互联网或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 ARPANET
任意把几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不管采用什么协议),并能够相互通信,这样构成的是一个互连网 (internet),而不是互联网 (Internet)。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与网络互连的计算机称为主机
由几个专门的公司创建和维持,服务面积最大(一般能够覆盖国家范围),并且拥有高速主干网(例如10Gbit/s或更高)。有一些地区ISP也可以直接与主干ISP相连
地区ISP是一些较小的ISP。这些地区ISP通过一个或多个主干ISP链接起来,它们位于等级中的第二层,数据率也低一些
本地ISP给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这些用户有时也称为端用户,强调是末端的用户)本地ISP可以连接到地区ISP,也可以直接连接到主干ISP。
绝大多数用户都是连接到本地ISP的。本地ISP可以是一个仅仅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也可以是一个拥有网络并向自己的雇员提供服务的企业,或者是一个运行自己的网络的非营利机构(如大学)
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N 部电话机两两直接相连,需 N(N –1)/2 对电线。这种直接连接方法所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量的平方(N 2)成正比。
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每一部电话都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而交换机使用交换的方法,让电话用户彼此之间可以很方便地通信。
所采用的交换方式就是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以保证双方通话时所需的通信资源在通信时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
通信:主叫和被叫双方就能互相通电话;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这条专用的物理通路(释放刚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资源)。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这导致在传送计算机数据时,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 10% 甚至不到 1% )。
优点 | 所采用的手段 |
---|---|
高效 | 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
灵活 | 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最合适的转发路由。 |
迅速 | 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
可靠 |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 或比特率 (bit rate)。
速率的单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等。
例如4 *1010 bit/s 的数据率就记为 40 Gbit/s。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
“带宽”(bandwidth) 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其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 bit/s,即 “比特每秒”。
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域称谓,而后者为时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吞吐量 (throughput)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也称为传输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 发送速率(bit/s)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有本质上的不同。
信号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在高速链路(或高带宽链路)上,比特会传送得更快些”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因此,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往返时间 RTT (round-trip time) 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 RTT 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根据排队论的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若令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表示 D 和 D0 之间的关系:
其中:U 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也较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TCP/IP 是四层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但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主机1)应用进程数据先传送到应用层,加上应用层首部,成为应用层 PDU(PDU (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OSI 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DU。)
(主机1)应用层 PDU 再传送到运输层,加上运输层首部,成为运输层报文
(主机1)运输层报文再传送到网络层,加上网络层首部,成为 IP 数据报(或分组)
(主机1)IP 数据报再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加上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成为数据链路层帧
(主机1)数据链路层帧再传送到物理层,最下面的物理层把比特流传送到物理媒体
电信号(或光信号)在物理媒体中传播,从发送端物理层传送到接收端(主机2)物理层
(主机2)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
(主机2)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帧尾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主机2)网络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运输层
(主机2)运输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应用层
(主机2)应用层剥去首部,取出应用程序数据上交给应用进程
(主机2)应用进程收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