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产品价格开放”的观望

2017年1月1日,第一次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上看到“盐产品价格开放”的字眼,带来的最大的冲击就是一种说不清的不安。

并不清楚盐产品价格开放意味着什么,以前也并没有很强烈的专营感受。盐是生活必需品,但是需要的量并不是很大,价格相较于其他的同类产品更是便宜很多,凡此种种给人带来盐必要的习惯,却也因为这些微小的累积显得不重要。并非每天生活在菜米油盐的计算当中,不安显得有点没有来由。

后来仔细想想,首先带来不安的就是以往食品安全的种种,再者就是价格有一种必然上涨的趋势预测。

在长期专营的体制下,人们并不清楚盐意味着什么,即使加碘盐显得较为科学。我们不知道盐怎样才算健康安全,只知道有盐的咸淡能让食物好吃点或者难吃点。食品安全部分原因是政府的监管不力,但是,我们同样不知道除了求助于政府,还有什么样的能力去威慑如此庞大的市场趋利。即使在专营之下依旧有私盐的存在,有假盐的存在。

认真看了一下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只是一个大体的模式,盐产品价格开放并不是全面的放开,在生产和批发环节某种程度上还是专营的。这个体制类似于唐朝刘晏的举措,他的“法益精密,官无遗利”则强调了此项举措的关键所在——法。但是,《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盐产品质量标准没有明确,相关责任承担者主体没有明确,相关违规、违法行为的责罚没有明确。改革方案应该是方略性说明,具体的法还是要相关的立法部门进行细化。

冲击还体现在信息的匮乏上,盐产品价格开放这个动作确实是在1月1日才知道,查资料发现早在2007年国务院提出要改革盐业管理体制,这样的时间断面不可能不产生冲击。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却掩盖了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信息,关于“盐产品价格开放”如果我没有多那么一点点好奇,我会一直以为是关于盐的所有环节都受市场调节。

市场对于盐价的影响到底会是如何呢?从刚开始的措辞“降低”,到现在的退一万步讲的“避免天价盐”并不能消除疑虑。生产机构可以进入销售环节,价格可根据自身进行相应处理增加了生产商的生产积极性,但是盐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不大,往这上面扩大需求市场的几率较小,如此看来能做的就是在自己供应方面下功夫。将自己的生产效率提高,延长产业链开发相关产品,如保健、日化、护肤、工业、养殖、公路化雪和水淡化等等。盐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出很多我们想都想不到的功用,但是盐在如此多的功用中,基础的日常食用功能会不会因之降价呢?就护肤品而言,相较盐的价格算是奢侈品,就使用量上面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市场是趋利的,就算是分工也是将自己本身最大的价值释放。如果在盐上面获利较少,市场是会减少相应的产量,而去追求更为有利的相关产品的产量。

如此看来,盐价必定下降的前提是进入的公司依旧争相生产食用盐。

刘晏的“常平盐仓”是稳定盐价的一种方式,这个方式的前提也是大家都在生产盐,防止天灾的减少产量,防止有人恶意囤货。在今天,生产方式有所进步,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更将进步,生产相应的拓展产品成为可能。如果花费同样的精力,拓展产品更加有利可图,盐的产量未必会有提高。

当然,短期内盐价的波动不会很大,生产商都呈观望态势,研究新产品也需要投入周期。然后就会是有能力的兼并扩大影响范围,也许会发展出寡头,也许会发展成垄断。当然,也不排除行内早有人士嗅到商机。

盐必须是低门槛产品,开放也有其好处所在,能做的大概就是“法益精密”,法为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盐产品价格开放”的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