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痕迹 ——我的大姐
这次修润的措施是针对“结构与内容适配度要准确的问题”,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出文章的影响力,才能够“行之较远”,因此,要想理清并实践这一点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深入理解“正确选材、恰当取舍”的含义。所谓“正确选材”就是围绕文章主旨选取材料,使材料延展出文章主旨的核心意义,使得材料的“内涵指向”聚焦在文章的核心意义上。只有这样的材料才是正确的选材。如果是偏离了文章核心意义的选材,对于你的文章而言,这样的材料也就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了。所谓“恰当取舍”,只要把一个问题搞清楚就可以了,也就是依据材料内涵对于文章主旨的意义重要程度选取或舍弃相关材料。举个例子,比如“择菜”,如果是做“腌菜心”这道菜,厨师会把菜心挑拣出来备用,会把菜心以外的部分收集起来另作它用,当然这个菜心也是“分层次”的,有最里层和最外层之分,有一层和二层之别,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次,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结构,就要注意文章结构与内容是不能剥离开来的,就如血脉相连、骨肉相依的道理一样,文章内容与文章整体结构要相当相配。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厚此薄彼。有人说,写文章的状态更像是一个裁缝做衣服的样子——心里有衣服主人的影子,眼里有衣服主人心仪的面料,手上有自己合手的剪子和针线……经过自己的剪裁取舍缝合,最后成了衣服主人的衣服,合适的衣服就成了主人身体的一部分,相映成辉。有时候,人们在某种场合会不自觉地说“就是那个穿xxx衣服的人……”此时,衣服已经与人融为一体了。如果再用文字解释的话,就显得冗杂了,本书中会将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相信表格里的解释会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体会。
再次,要注意文章结构的过渡和衔接。关于文章的过渡不论从内容形式上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鉴于此类参考资料浩若繁星,所以,我只是依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一下,做个有效示例,能够给读者点点启发也是我所愿。“过渡”无非就是从表现内容的角度和表现形式的角度两个方面。从表现内容角度主要包括“由具象到抽象-由抽象到具象;由概括到具体-有具体到概括;层级变换——由低到高-由高到低;逻辑认知顺序变换;观察视角变换……等等一系列的‘结点’转换”时候需要“过渡”做阶梯,顺利铺展下文。再从表现形式来看,本书提倡的是“自我”和“通识”认知的观点,不拘泥于文章已有的条条框框,用“心”冲破束缚,能够写出“心文”就是妙文、高文、好文……所以,形式上的“过渡”就是思维意识的“慢递行程”,语言是行文载体,结构衔接点就是“慢递行程”的落脚点,就是“思维意识的歇息处”。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文章框架结构的连接点”,比如,一篇文章是“总-分-总”结构,而“由总到分”的转折部分就需要“过渡”的结构安排,否则就显得唐突、断裂;如果文章整体结构是“平行”关系,比如,利用了“小标题”的形式,那么,“小标题”就是过渡的标志……不再一一举例子了,从文章的通识观来理解就可以体会出过渡的奇妙之处。
最后,文章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相浸相溶的关系,而不是像平时理解的那样,认为“形式是内容的外衣,内容是形式的核心,二者是包含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长期以来“文以载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很多人把“文”解释成文章,把“道”解释成“文章表达的思想意义”,依照这样的思路扩展开来,就形成了一般文章的写作、分析、评价、指导等的“通识理念章”——只要是文章的写作,无一例外的就是形式是内容的外衣,要华美、要精巧、要朴拙、要……总之,就是要有风格。而相对于内容而言,很多时候,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而舍弃内容,这样,就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为了适应某种风格形式,需要在选材的时候费尽心思,大动干戈,只选取材料的“长相”而不是顾及材料的内质,原因是——行文需要满足符合文章形式的目的,一定要求内容适应文章形式,这样的“内容与文章的形式相符”要求,就变成了“轻内容重形式”的“卖珠鬻椟”的现象,甚至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就如做一道简单的小菜“腌菜心”,厨师是做“腌菜心”这道菜,但选的选的材料是加了工的、看起来像是“菜心”一样的“菜帮菜叶”一样,这道菜入口之后感觉会是怎样的呢?恐怕是不言自明的吧?只有“名实相符、文质相当相配”的时候才会出现“美文”进而“行之较远”,这样的文章才是可圈可点的。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针对上文(《岁月痕迹》)中存在的问题来做示例给予一定的解决办法,施以一定的策略。
仍然以过渡段落“猛然间回到现实,大姐的身体状况与其他人一样,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常态,何苦纠结大姐的病症,写此文也应该有目的吧?平凡单调的情感抒发不是我写这篇稿子的目的,铺叙出来的情景是让世人清楚人生常态,但我就是想用‘平凡人生’影响‘平凡人生’”下笔,明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一致、要相和。上文中,已经明确了内容的转折“这是我的职业使命告诉我的——这是从内容视角需要进行深层次挖掘的。而将内容支撑起来的‘塌点’也有了不错的架构,但是,文章整体‘结构+内容’融合后结果却是‘散中无奇,形散神亦散’,于是,选材需要精准——指向标准是写作的目的,要围绕中心主旨选材;设文布巧需要适合——随选定材料的表现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材料的“轻-重-缓-急”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
过渡段落的文字,如果单从结构上谈也只是也单纯的过渡段落,只是由具象转向抽象的阶梯,链接了抽象和具化的内容。如果从文意上看,语言意义的指向也直接联系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从“通识”角度上来看,这里的过渡段落就显得做作生硬——为过渡而过渡,为架构而结构,文意也是在“刻意追求深刻”和“刻意表现正能量”,究其原因就是“文中没有伏笔”,这个“伏笔”的位置体现、文意的意义延展等都需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句读标点中流露出来、释放出来、就如花开香自存、风行云自随一样,“文意-深刻的文意”自然从文章的语言中彰显出来。这样,就不但能够自然地“支撑”起结构上的“塌点”,也能够让文意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水到渠成。具体修改如下:
岁月痕迹——我的大姐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虽然是自己的流水账,但是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哪怕是万不得已、一定要舍弃的时候,也还要简单翻一翻里面的内容。我想,大概就是为了留住日记里的事件、定住日记里的时间吧?这是有文化、有思想的知识人时常做的事情。可是,对于没文化的人来说,他们很多时候是用“碎碎念”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过往的,比如,我的大姐……——每当这个时候,大姐都用特别羡慕的语气对我说“上了学真好”,“考上了大学真好”,“上过学的人、当了老师的人好多观点和做事方法都跟我不一样……”。在她的“碎碎念”里我看到了她的过往、她的心境,体会到到了她的的艰辛、她的付出,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她的“碎碎念”里我提炼出了“大姐与我之间存在的差异”,提炼出了对生活的认知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职业的责任感与敬畏感。
(一)现在的大姐
我的大姐,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满脸的皱纹,满头的白发。我不知道在她皱纹里是不是隐藏了岁月的味道,每当我靠近她的时候,总有真真的妈妈的味道;白发里是不是藏匿着幸福的声音,根根银丝规矩地排在头上,被大姐习惯性的梳拢动作拨弄的时候就能奏出清渺的曲子——咻咻咻咻,这是时间的语言,这是时间哼唱的小调。我还能从她清晰的纹路中听到汗水淌过的道谢声,那是透着甜甜的暖语温言;还能从亮晶晶的发髻间看到延展着平和的光影,当然这些光影自然地就被大姐那麻利的梳发动作合成了独特的音符,顺着指尖缓缓地加入了岁月弹奏的交响曲。
我猜想,大姐的形象肯定是用“爱”的质地作材料、“责任”的重量做刻刀雕刻成的塑像,每一处刻痕都是浓浓的爱意流淌、沉重的责任担当……但是,她没上过学,岁月的痕迹只能用“碎碎念”的形式刻画……
今天,外甥的一个电话把我从单位里叫了过来,告诉我,是大姐病了。
从医院回来,已经是深夜,我睡意全无。
一直以来,关于大姐的点点滴滴的记忆瞬间涌入脑海。这些点滴间的留存是大姐平日里念念不忘的零言碎语,于是,我知道,在姐姐记忆里总是些沧桑的日子,那些日子渐渐地就成了深深的刻痕、大姐那经久的“碎碎念”。
镌刻的印痕,幻化成了大姐的“碎碎念”——里面有大姐的尊严、善良、耿直、勤劳、担当、希望……这些“碎碎念”里是对爱的的承诺和践行后的“成果”。这些刻痕在大姐的形象上有了各式各样的“影子”反映——有“昏花眯缝的双眼”,那里沉淀的是对生活的鉴赏识别;有“挺值的鼻梁”,那里承载的是对幸福的追求和担当;有“沧桑的脖子”,托起的是家庭未来的智慧前程;还有“双肩”,扛住的是奔波的挫折和压力;更有“那双腿”,站直,是一座小山,供生活跌打滚爬,迈开步伐,那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
(二)那时的大姐
道道印痕记录着时光蹉跎……
第一道印痕,那是岁月流淌的路途——皱纹,大姐,你可记得
那年
——在生产队里,刚刚十一岁多一点的年纪就挣了“整劳力”的工分,这是你一直自以为傲的事情,每每提及眼睛里都是自豪的神色。我现在也想,那是少年怎样的努力和拼搏才有的被成年人认可的成绩呀!还好,成年人认可了她的努力和付出!直到现在,在你的心里肯定也是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期盼——那种幸福的感觉一直在延续,因为从你回忆的话语间我记住了一句“那时候,浑身都充满着力量”这句话,由此,我品出了你劳动后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正是你经常哼唱的小曲“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第二道印痕,看那昏花眯缝的双眼,那是岁月聚集的池塘,沉淀的是对生活鉴赏识别,大姐,你可还记得
那年
——听从生产队长的安排,去某地搞副业,为生产队创收。在那里,满眼都是深山,对于不满十八岁的你来讲,那里留存的是野地里吃干粮的情境:别人家吃的是馒头,而自己的是掺了很多野菜的玉米面窝窝头,而且只是一个,住在一个老乡家,那家的人好心给了你两个馒头,可是,自己不舍得吃,悄悄地装在了兜子里,拿回来给了在家劳作的妈妈……大姐把馒头拿回来了,大姐看到了妈妈把馒头分成九份的情境,看到了弟弟、妹妹那甜甜的笑靥。大姐把馒头拿回来了,是大姐悄悄地把馒头装进兜子里历经半个工作日、自己以水充饥、走了将近四十里的山路、带着大姐的体温和欣喜拿回来的。我静静地想象着两个馒头、只是两个馒头,继续想象,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换掉大姐历尽千辛才拿回来的那两个馒头呢?我静静地端详大姐的眼睛,这里的生活艰辛在这里已经合成了和乐的样态和浮艳,在我看来,是那样的光鲜和安泰……
第三道印痕,那是双肩,扛住的是奔波的挫折和压力……大姐,你可记得那辆疲惫的自行车?
那年
——小妹病了,听说有一种野菜可以治好这种病,你听说的时候就已经是深秋了——大姐当时也已经出嫁,心急如焚的大姐愣是用了一周的时间,跑遍了周围的山坡土地,一棵一棵地摘,然后晾晒,最后竟然攒满了整整两大蛇皮袋子的野菜,用自行车驮着送到了小妹的家——当时,自行车的横梁上还坐着不满三岁的宝宝……
第四道印痕,那是挺值的鼻梁,承载的是对幸福的追求和担当……托起的是未来的希望,这些都需要“云集在大姐的头脑里的智慧变成未来生活的美好前程”的滴滴汗水……大姐,鼻子尖上那微微的汗珠可是当年描绘的似锦年华和烂漫光影吧?
那年
——咱家乡修水库,你说那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大家出的都是义务工,没有工分……
还有第五道印痕,就是那双腿,站直,是一座小山,供生活跌打滚爬,迈开步伐,那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第六道印痕,“碎碎念”里有悄悄跟着爸爸、妈妈“上夜校”的记忆,但是那时自己太小了……不懂。
在道道印痕间,贮存的是时光荏苒,录入的是经历沧桑,复制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粘贴的是汗水浇灌出的善良真朴的种子……我断定,在大姐的记忆里,或许是既有沧浪之水清澈,也有沧桑巨变时对美好生力的真力相助的日子,那不是筋疲力尽的挣扎,不是奔波忙碌的憔悴……
某年,
某年,
某年,
某年……
大姐老了。
(三)我眼中的大姐
大姐老了,他经常端详着家里那两个粗糙的木质相框,那里有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有劳动时候的的风采、有嬉戏时候的灿烂、有结婚时候的甜蜜、有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笑脸、有自家宝贝的天真稚嫩……记忆留存的仍然是照片上浓发飘逸的青春、活力四射的身影。更多是,她念念不忘的是弟弟那淘气的行径,妹妹那可怜可爱的小手被冻得通红通红,自己与男孩子比拼爬树摘果的情境,只是为了给弟弟撑一个“男子汉”的面子,为了维护这个面子,她愣是练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此时此刻,她就愣是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孩子……
大姐,岁月随你,它也老了,它有健忘之症……所以,岁月留存的都是笑声,不顾其他。大姐,愿你也随岁月,你的所有的时间里,你的记忆里仍然、也应是笑意盈耳如岁月……
可是,此时,为什么我的心田却是酸酸楚楚、泪眼婆娑、泪洒双颊?
而今,我继续猜测着,想象着,大姐或许自己不知道,在她记忆里那清丽的瞬间都已经掺入了如水的事态变换,不知道何时都已经变成了浑浊的泪水——那是咸涩浓滞的过往经历被岁月打落,浸入了心田。我仍然在静静地看着大姐,不自觉间,五味杂陈的心绪汇成了淡淡语句:
大姐,看着病痛折磨着你,我只心疼,却无能为力,大姐,你一定很疼吧……
看着眼中充满渴望的双眼,我除了心疼还是还是心疼,疼得我的表情都聚集了灵魂深处的苍白,却仍然还是束手无策——我此时找不见你遇到的那一家给你馒头的主人,大姐,我没有遇到,即使我也想有不畏艰辛的将馒头送回家的那种心境,可是我的手里没有馒头!你一定是失望的很吧?你一定是很失望吧……
对此,只能轻轻地反复地着数说着大姐、大姐……此时,我也成了“碎碎念”,我在数说着“大姐”……蓦然间,我的眼睛里却映进了大姐浑浊的眼光里蕴藉着的生存过往的痕迹——那是满足和关切,是询问和渴求,凝成的话语是:小妹,大姐已老,痕迹已留……但是,你呢?
对呀,我呢?是不是也到了理痕留迹的时间了呢?
(四)现在的我也想留下点痕迹
猛然间回到现实,大姐的身体状况与其他人一样,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常态,何苦纠结大姐的病症,写此文也应该有目的吧?平凡单调的情感抒发不是我写这篇稿子的目的,铺叙出来的情景是让世人清楚人生常态,但我就是想用“平凡人生”影响“平凡人生”,这是我的职业使命告诉我的。结果,就有了下文:
看到这样的情态,联系我现在的职业,(我是教师)就此,我也想多说一句关于教育的观点,我现在就在端详着大姐的眼睛、认真地想,这是姐姐,是大姐,她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只是出于那份纯然爱怜、那种天性醇和,大姐将它们住于常态常性间。
从教育视角要寻根问底找出原因。自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此时,我只相信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绝对不能认同“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可是,在这里,我却发现“教育”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狭隘地看,因为,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不识字的粗人,他们不懂得教育是何物,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他们只是知道“遵守”和“尊严”,只知道“饿死不能偷”,当然,还知道“生活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只知道,遵守公序良俗,不能胡作非为,不怕你呆傻笨拙,怕你祸害乡邻……世代相传的忠厚没有存在言语间,而是刻在了他们的举手投足间。
如果,一定要找到“教育”的功效,那只能归于“耳濡目染”、“身教重于言教”了,但是,爸爸妈妈不知道“教育”二字的能量,没人告诉他们教育的概念。我大胆地猜一下,那一定是——一定是,爸爸妈妈知道“幸福生活、爱的传承是需要做出来的”,在某些时候不一定要说出来吧?
由此聚焦看来,大姐记忆里的点点滴滴形成的原因就是出自人性那本能的爱怜,她爱那个给予了自己一切的家,那里有妈妈、爸爸,有兄弟姐妹,更有自己汗水浇灌的花花草草……
所以,无论何时,都能从大姐的眼睛里看到那沉淀的和蔼和温存……
大姐的经历过往、生存环境与我不同,在很多相似间出现了很多的质的不同,如果说大姐的生活核心只是原生家庭的话,那我的生存核心已经转移到了职业作为上了,因为有了大姐的付出和努力,我的眼光已经投向了原生家庭以外;如果说大姐的劳动目的就是为了看到原生家庭成员和乐安睦地相处,那我的劳动目的已经指向了未来传承的途径变得更为科学和美好方面了,因为有了大姐创造的和美环境,我的职业影响已经可以将这种和乐安睦带到更远的地方……
大姐,大姐,我也成了“碎碎念”,我发现了“传承”的种子……
评: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相溶相浸,架构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文章在真情流露之后自有风格存其中。总体来说结构、组文顺序流畅了,文章架构与内容是相生相随,在不断的变化中显出了和谐相搭魅力。文章经过在内容视角继续探讨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文意主旨,渐渐聚焦表现出了文章写作的核心目的——文章主旨。
文章修改到此处,明显感觉到了事件由具化到抽象的的变化变化过程,文脉勾连,浑然一体。文章格局、内容意义也都有了深层次的挖掘。
写作目的也渐次凸显出来了,文章结构也是紧密相连、前后呼应。先前那种蜻蜓点水、苍白浅淡的感觉消失了,出现的是“蜻蜓点水育种子”的景象,全文活力四射。不但重点突出,意义深远,更有了“形式与内容并行前进的状态”,“形式与内容”紧密相拥,不可分离。由原来那种碎碎念的“只是爱怜情感”简单的抒发,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文,变成了“有思考力的教育责任问询”有了社会责任担当的的凝重感。
为了进一步明晰写作的变化过程,从“通识”视角考虑文章“内容+形式”的写作形态。所以接下来需要用列表的形式表达出“整体修改润色的就是内容的沉淀和文章结构的相随”模块、要素……等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