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指南

我小时候挺爱玩的,爬树掏鸟窝,下河去玩水,挖蕃薯去烤,玩弹珠,玩公仔牌,玩跳绳,数都数不过来,那时候一起玩的小伙伴可多了。可是慢慢长大了,特别是青春期开始之后,越来越喜欢宅了,只要手里有书,可以宅一周都不愿意出门,而躺在床上看小说是那时候最大的享受了。同时,性格也开始变得敏感了,以前跟女生玩得可好了,可上了初中之后,跟隔壁的小姐姐说话都脸红了,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意,也不喜欢说话。在大人们看来,这可不秒啊,有出息的、能赚钱的都是那些能说会道的人,一天到晚宅在家里,怎么会有出息呢?!因为这个可没少被说教,要不是学习成绩还过得去,估计就是没出息的代表了。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烦恼了,为什么我喜欢宅而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能说会道?为什么别人就可以轻轻松松跟别人打成一遍呢?人们似乎不太喜欢我这样的人,难道我是这个世界的异类吗?可是,周围似乎也有不少像我这样人呢。

就这样,带着迷茫,带着彷徨,带着自卑,有惊无险地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工作以后,开始慢慢接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认识到了内向与外向的区别,但直到读了《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才比较深刻地了解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不同,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吾道不孤啊,啊哈。

外向理想型的社会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整体上是个内敛的民族,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幸运。美国社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外向理想型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坚信好的性格就是要勇敢、快乐、善于交际,这是人们认为的最理想的自我状态。外向者活泼开朗,健谈且精力充沛,善交际,通过社交活动来激发活力,独处时则消耗精力;更喜欢行动而非观望,爱冒险而非计划,喜欢速战速决。相信我们周边的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乐观,整天笑呵呵的,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有些人的领导能力也十分出色,极具人格魅力。

其实在以前也并不是十分推崇外向者,人们更多的看重品德,责任、正直、道德、荣誉等被人们讨论更多,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繁荣,人们创造了巨量的产品,企业需要迅速的发展,这个时候,外向者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得更好。慢慢地,随着外向者的成功,人们越来越想成为外向者,因为人们都想成功。

内向性格优势

内向者生活在外向理想型的影响之下,就如同女性在一个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形态下所处位置一样,其自身的价值大打折扣。内向者多缄默,喜独处,参加社交活动会消耗活力,需要独处以恢复活力,似乎总是不及外向者有魅力。然而,宣扬外向型贬低内向型实际上是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要知道大部分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都属于内向者——牛顿、爱因斯坦、玻尔、梵高等,看看他们的杰作,古典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星空等,直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没有他们就没有现代科技和艺术。

内向者同样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沉默的毅力。不必强硬,亦无需暴力,你也可以撼动世界——圣雄甘地。坚韧、专一、洞察,爱思考、爱探索,能够耐得住寂寞日复一日地伏案研究,是内向者的成就来源。在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部分业内企业都无法幸免,纷纷破产倒闭,但有一些企业提前规避了风险而幸免于难,包括像巴菲特这样的不喜冒险、情绪稳定、理智坚持、谨慎思考的内向者。

如何在这外向理想型的社会活得更自在?

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外向的国家,然而根据调查,美国人当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倾向内向性格的,中国比例应该会更高。我们老祖宗强调中庸之道,那内向者在何时应该披上外向的面具?哈佛大学布赖恩·利特尔教授提出了自由特质理论(Free Traits Theory):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同时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质,但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的一面(外向者也同样适用)。但是,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个人核心项目”,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第一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第二是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最后是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寻找到自己的“个人核心项目”并非易事,有些人一生也没有如愿以偿。

然而,如果人们一直或长时间在扮演与自己性格相反的角色,也就是“不做自己”,那整个人可能会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会疾病缠身,因为身体是不会说慌的。所以,我们可以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工作中需要努力展现外向的一面,那么在工作后需要给自己独处的恢复时间(外向者则相反)。

存在即合理,人的性格分化是进化的结果之一,内向性格与外向发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能找到那条自己的路。另外,无论是与人相处,还可教导孩子,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我们应该尊重自己与他人的性格。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向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