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架构与实现

2017-06-22

1总体概况

LTE的产生路线:

IEEE主导的802工作组提出宽带无线化,802.16 WiMax直接对3GPP的3G技术产生了冲击,由此3GPP提出LTE. 而宽带的无线化和通信的宽带化需求也为LTE奠定了基础。

 LTE架构与实现_第1张图片

LTE协议上指出要确保至少十年内的领先,提出了"最小可选项,没有冗余强制特性"的要求。

 

设计目标:

LTE的总需求是网络性能更好,成本更低,采样率OPDM,MIMO,64QAM关键技术。

 LTE架构与实现_第2张图片

覆盖:5km满足所有指标,30km保证移动性,100km保持连接;

容量:5MHz 200用户,5MHz-20MHz 400用户;

吞吐率:20M带宽下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

时延:接入网用户面10ms,控制面100ms.

(在LTE大规模应用之前,还提出了HSPA+和EDGE+,用于对现有3G投入进行改造升级)

2基本概念

正交:,正交码,正交子载波

复用:不同信号通过一个信道发送,为了提升容量。时、空、码、频

分集:同一信号通过不同通路传播,为了提高可靠性。频、时、空、角度、极化方向

复用(Division Multiplexing)和多址(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区别:复用从传输多路数据角度考虑,多址区分不同的用户。

自适应:功率自适应,速率自适应(自适应多速率AMR,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动态信道分配。

交换方式:LTE的核心网中取消了电路交换(CS),只存在分组交换方式(PS)。

//无线资源分配:无线资源管理模块(RRM)负责无线资源的管理和调度.

无线组网架构:LET采用扁平化的架构,eNB中集成了基站控制器和基站的功能。eNB之间有线连接。

3 LTE的扁平化组织架构

LTE将传统3G网的4层结构减少到了3层,去掉了RNC(无线网络控制器),这有助于降低系统复杂性,减小用户面延迟。

 LTE架构与实现_第3张图片

eNodeB之间增加了X2接口,使得eNB之间可以互连,ip化传输,最小化了"单点失败",网络健壮性提升。

eNodeB具有射频处理,基带处理,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功能,相当于以前的NodeB和RNC。

核心网演进为EPC(Evolved packet core)。EPC由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 Gateway)和PGW(Packet Data Node GateWay)构成。EPC的演进将电路交换域CS的任务转移到了分组交换域PS上,实现了全IP化,语言业务可以从CS域转移到PS上,即VoIP(voice over IP)。

(扩展:各制式对应的接入网名称:)

制式

接入网

制式

接入网

LTE 

eUTRAN 

CDMA 

1xRTT 

UMTS(WCDMA TD-SCDMA)

UMTS

CDMA2000 

HRPD 

GSM EDGE

GERAN 

   

 

LTE的EPC在设计时为多制式支持和多网融合预留了丰富的接口,如图3.8. eUTRAN与EPC之间的功能划分如图3.9.

 LTE架构与实现_第4张图片

其中服务网关SGW是EPC与eNodeB 之间的网关,PGW是该EPC与其他分组交换网络之间的网关。一般MME和PGW不会位于一个物理实体内。

4接口

接口分为空中接口和地面接口,接口协议的架构称为协议栈。

LTE的空中接口为UE到eNB的LTE-Uu接口,地面接口有eNB之间的X2接口和EPC和eNB之间的S1接口。

空中接口:2017-06-23

空中接口接口可以分为3层,分别是物理层(PHY)、数据链路层(DLL)、网络层(NL);分2个面,用户面和控制面。物理层没有区分用户面和控制面,但第二层以上就开始区分了,在核心网中,两个面位于不同的实体上。三层和两面可以用图4-1表示:

 

    用户面没有第三层功能模块,第二层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媒质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包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发送端的IP数据流经过头压缩,加密,分段,复用,送到物理层,接收端以相反顺序恢复数据帧。控制面的第二层与用户面的对应模块类似,只是在PDCP中还需对信令作完整性校验。

    第三层是对控制面而言的,具有两个模块: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位于eNB的RRC向层一层二释放设置参数,同时向UE传达核心网的参数,负责系统信息的广播、寻呼、RRC连接管理、无线资源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NAS负责UE和MME之间的信令交换,eNodeB只起到传输作用。

    地面接口:

    同级之间X2接口:用于eNB和eNB之间的连接,在用户面上提供基于IP的不可靠业务数据连接(UDP/IP + GTP-U),在控制面上基于IP的可靠信令传输(IP + SCTP)。

    上下级接口S1:S1接口连接eNB和核心网的SGM,也是建立在IP基础上,与X2架构基本一致。

5 OFMD

    从频率复用角度解释:

OFDM根本上是一种频分复用技术,基带的子载波设置相互正交( exp(nwt) )。在接收端以对应频率本振,在一个码元周期内积分,可以解得原始信息。频域上看,虽然子载波间有重叠,但由于码元长度相等,一个子载波的峰值位于相邻载波的零点上,因为不会造成干扰。OFDM调制解调的原理如图5-4.

 LTE架构与实现_第5张图片

    OFDM通过串/并行转换,将宽带单载波转换成了窄带多载波,增大了码元周期,可以减小多径干扰,降低了均衡的复杂度。上图中,OFDM的调制数学表达式为:

 $$s(t) = \sum\limits_{n = 1}^N {{a_n}(t)\cos (n{\omega _o}t)}  - {b_n}(t)\sin (n{\omega _o}t) = \sum\limits_{n = 1}^N {{x_n}(t){e^{n{\omega _o}t}}} $$

与傅里叶反变换的形式相同,因此在数字系统中可以用IFFT实现,IFFT之后的时域信号称为一个OFDM符号。同理,恢复出${x_n}(t)$可以用FFT. 整个系统的实现如图5-6.

 

多径干扰的存在会造成载波间干扰ICI,在OFMD符号上使用循环前缀CP可以对抗多径干扰。

LET载波间隔为15kHz,一个时隙(slot)包含7个OFDM符号周期,而符号周期包含了符号时间和循环前缀的时间。

OFDMA多址:

    下行使用OFDMA多址接入。OFDMA在时间和频域上维度上分配给不同用户,形成物理资源块(PRB),1个PRB包含12个子载波(15k×12=180kHz),7个OFDM符号周期(0.5ms)。而一个子载波和一个符号周期称为一个资源单位(RE),所以1PRB=84 RE. 每一个RE可以根据环境切换不同的调制方式,分别为QPSK,16QAM,64QAM,同时信道带宽动态调整机制将会调整信道带宽,这将改变子载波的个数,进而影响PRB个数。为了模块化,引入了虚拟资源块VRB,映射到PRB。

    上行使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使用了DFT-S-OFMD,在频域进行预扩展,以减小峰平比。UE的单载波对于接入网来说是子载波,而且UE发射的载波之间是相互正交的。

从码分复用角度解释[1]

2017-06-27

OFDM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码分复用的方式,其扩频码$${{\bf{c}}^k} = {[c_1^k{\kern 1pt} {\kern 1pt} c_2^kc_3^k \cdots {\kern 1pt} {\kern 1pt} c_Q^k{\kern 1pt} {\kern 1pt} ]^{\text{T}}}$$

,其中Q是扩频码长,k为发送码元的序号。

发射端将码元经过串、并转换,包含不同数据的位同时叠加后发射。

对于第k个码x^k,扩频后为$${{\bf{x}}^k} = {{\bf{c}}^k}{x^k}$$,

一次并行发射K个码元,则$${\bf{x}} = \sum\limits_{k = 1}^K {{{\bf{c}}^k}{x^k}} $$。

与CDM不同在于OFDM的扩频码是正交的复数,可以是

 $$\eqalign{
  & {{\bf{c}}^k} = {[c_1^k{\kern 1pt} {\kern 1pt} c_2^kc_3^k \cdots {\kern 1pt} {\kern 1pt} c_Q^k{\kern 1pt} {\kern 1pt} ]^{\text{T}}}  \cr 
  &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 {\left[ {{e^{\frac{{j2\pi (k - 1)}}{Q} \cdot 0}}{\kern 1pt} {\kern 1pt} {e^{\frac{{j2\pi (k - 1)}}{Q} \cdot 1}}{\kern 1pt} {\kern 1pt} {e^{\frac{{j2\pi (k - 1)}}{Q} \cdot 2}}{\kern 1pt} {\kern 1pt} {e^{\frac{{j2\pi (k - 1)}}{Q} \cdot 3}}{\kern 1pt}  \cdots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e^{\frac{{j2\pi (k - 1)}}{Q} \cdot (Q - 1)}}} \right]^{\text{T}}} \cr} $$

X就可以表示为矩阵形式:

 $$\eqalign{
  & {\bf{x}} = \sum\limits_{k = 1}^K {{{\bf{c}}^k}{x^k}}   \cr 
  &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kern 1pt}  = {\bf{C}}\operatorname{X}  \cr} $$

其中,

 LTE架构与实现_第6张图片,LTE架构与实现_第7张图片

当Q=K时,上式就是IDFT的表达式,即使KX补零实现快速傅立叶运算。

通过IFFT运算之后得到的序列就是OFMD的一个符号。

OFMD的符号在时域上看,有两个特点,1是码元周期扩展了,这就可以应对衰弱影响,2是多个并行码元的叠加。从频域上看,由Q个正交子载波组成,虽然彼此重叠,但因为正交性,在接收端可以解扩频,也即通过FFT实现。

6 TDD与FDD

    LTE可以同时支持TDD和FDD两种双工模式,两者只在物理层软件上不同,MAC层以上都是类似的。

    TDD双工是在同样的频率上对时间复用;FDD是在连续时间上对频率复用。图6-3直观描述了FDD和TDD的区别。目前标准支持的频段数量FDD明显多于TDD,FDD的频段特性也更优。

 LTE架构与实现_第8张图片

采样周期:对每个15kHz带宽的子载波采样2048点,因此采样周期Ts=1/15k/2048=0.033us.

帧结构:

 LTE架构与实现_第9张图片

FDD和TDD的帧结构实现了同一,不同之处在于TDD帧内存在特殊帧,以及上下行转换点。

    

------------------------------------------------------------

Ref.

1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

2 LTE轻松进阶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础知识,前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