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研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OA、ERP的核心部分。
如果打算将来从事技术开发,数据库一定要好好学!绝大多数项目都离不开数据库!!
注意:本课程学习萨师煊教材1-7、10-11章。
听完课可以看一遍教材。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数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的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文本、音频、视频、档案记录、货物运输情况等。
数据的特点:数据与其语义是密不可分的。语义就是数据的含义,如93是一个数据,它可以代表学生人数。
数据库——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基本特征:
①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
②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③数据独立性高,易扩展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是基础软件。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例如,购票数据,教务数据。
它可以: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 etc. 一堆。
数据库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教务数据库、图书管理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用户。
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这个工具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通俗讲就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应满足三个要求——
①能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
②容易被人理解,包括设计师和用户
③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最终目标)
概念模型
类似于建筑的设计图。概念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是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用于数据库设计。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①逻辑模型主要包括网状、层次、关系、面向对象模型等。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的实现。
②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它不但由DBMS的设计决定,而且与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密切相关。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就是概念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现!
以上两步也是我们对客观对象的抽象过程(两步抽象)——
先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概念模型,再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数据结构 + 数据操作 + 完整性约束条件 【三要素】
①什么是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如:学生和老师和教室之间的联系。应描述的内容: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对象 & 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注: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②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的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数据操作的类型有查询、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注: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③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一组完整性规则(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存储规则)的集合。
目标——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
概念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要会画!】,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与用户之间交流的语言。
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联系的表示方法】见ppt,框图。
E-R图 建立过程:
①确定实体型
②确定联系型
③对实体型和联系型用连线组合
④确定实体型和联系型的属性和类型,确定并标记主键。
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上层和下层记录类型间的联系是1:n
树形结构和《数据结构》中学的是一样的。
层次模型的数据操纵——查询、插入、删除、更新
注:5.1和5.2了解即可,重点在关系模型!后面主要介绍的是关系模型数据库!
网状数据库系统采用网状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
对应《数据结构》中的“图结构”。多对多。
关系模型是一种最常用的数据组织方式。在用户观点下,关系模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由行和列组成。【类似2D的dataset!】
关系数据库操作是对用户透明的,用户不需要知道数据是怎么存储的,存在什么地方,用户只需要发送相应的命令就可以。所以操作关系数据库对用户的要求比较简单。
三种模型的关系——
大家要注意,层次数据库和网状数据库的数据操作是:一次只对一个记录操作。他们主要采用指针导航式进行数据的操作,优点是操作速度快。而关系数据库的操作是一次操作可能对应的是一个集合,所以也叫一次一集合操作。关系数据库的缺点就是速度慢,所以对关系数据库的操作要进行优化!
三级模式结构是所有数据库产品都必须遵循的基本结构,因为只有遵循了三级模式结构,才是实现程序与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角度看,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三级模式结构,是数据库系统内部的系统结构。而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分为: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等。
两个重要概念——
例如:
型就是“模式”,而“值”就是实例。
模式
也称逻辑模式,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综合了所有用户的需求。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模式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
外模式(子模式)
数据库用户(包括程序猿和最终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试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ppt!!
内模式
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存储方式。
如哈希表、B树。内模式只能有一个。
外模式 / 模式映像
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象,定义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中。当模式改变时,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有关的外模式/模式映象,使外模式保持不变。
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所谓程序与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就是当数据库的模式修改了,可以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外模式影像做相应改变,可使数据库的外模式不变,所以程序就不用改变。程序是根据外模式来设计的。
模式/内模式映象
模式/内模式映象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说明逻辑记录和字段在内部是如何表示的。数据库中模式/内模式映象是唯一的,该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模式描述中。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例如选用了另一种存储结构),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模式/内模式映象,使模式保持不变。
应用程序不受影响。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所谓程序与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就是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修改了,可以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影像做相应改变,可使数据库的模式不变,所以程序就不用改变。程序是根据外模式来设计的。这就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直接看ppt。
数据库管理员(DBA)的主要职责(要求掌握)——
①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②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
③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④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故障恢复、监视审计文件等);
⑤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性能监控和调优、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冲组织以提高系统性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