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

新近勤勉整理读书札记,有些书得以一读再读。书是越读越薄,惑是越读越清。

决定梳理一下近年所探求的信仰之路。

先将读过的相关书单列示一下:

基督教相关:《圣经》、《游子吟》

佛教相关:《正念的奇迹》、《僧侣与哲学家》、《透过佛法看世界》、《次弟花开》、《正见》、《故道白云》、《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因是子佛学入门》(蒋维乔)

孔子相关:《论语》、《傅佩荣解读论语》、《梁漱溟论孔孟》、《孔子-人能弘道》、《孔子如来》

王阳明相关:《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哲学》

易经相关:《易经(白话全译)》、曾仕强《易经的智慧》、南怀瑾《易经杂说》、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傅佩荣《详解易经六十四卦》

当然这些书并未完全读完、囿于才疏学浅更未读懂。

有时觉得,都在讲同一个理,圣灵,正念,仁,道,良知,都很玄,都很虚,只是用词不同,表现的厚薄不同。

有时又觉得,彼此完全不同。西方认为,神造一切,无所不能。东方的传统文化均源出《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法自然。

通读这一系列的书,有些思路似乎渐渐清晰了然。


【2】

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天生就有敬拜冲动。人们愿托付于理想之物,敬拜偶像,给我们人生提供意义、保障和满足。

在青春年少,小女生可能会暗恋一个阳光男生,是因为他代表着一着理想生活的可能,或许是另外一个难以企及的自我。

我在学生时代,曾视居里夫人为偶像,是因为她让我明白,原来女性也一样可以有所作为。

虽然,你没有嫁给你梦中的少年,我也没有成为居里夫人。但这种爱,这种崇拜,绝对是人生的最强有力的指引者。

丰子恺说人生三境界: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我们在一层的现实生活中忙碌过活,学一项技能得以谋生,尘俗的欲望或许已满足,或许仍欲壑难填。不管何种境况,人生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不由自主地爬到二楼三楼去望一望。

就象企业要有愿景,人终归是要有一点信仰,或一些精神需求,或一种被俗称的“诗和远方”的情怀。

对于一个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必定是对个人有理想,对社会有理想的人。

这些年,有机会初步接触基督教 、佛教、儒教,在此拟作一个阶段性梳理。

但囿于天知愚笨,并无意展开宗教辩论,估且算作个人对信仰的一种探索与求知吧!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连孔子自己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困惑并且孜孜以求,乐在其中,甚觉欣慰!


【3】基督教

当我读《圣经》的时候,常常综合了三种体验:

有时,觉得在读一个民族的历史。对于犹太民族有着深深的敬佩。

有时,觉得在读一个传奇神话故事。据说木心先生也是将《圣经》当作神话来读。

有时,觉得在读古人写的心灵鸡汤。很多经典已耳熟能详,而且仍觉得深受启发。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者都是神,都是一个神,都是上帝。

我坦诚我并非无神论者,但要让我唯一地信仰上帝,我又觉得太玄太虚,可望而不可及。

于我,那是一种难以触碰的爱!

我也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上帝创造的人,还是人创造了上帝?


【4】佛教

诸法无我,诸形无我,诸漏皆苦,因果,缘分,分别心,正念,正见,当下等。

一切都似曾相识,原来流传东方的古老教义,其实早已融入骨髓。

于是开始追寻佛佗的足迹。一位本可享有荣华富贵的王子,离家悟道,传递真理。可钦可敬!

但却也因此更添困惑。

其一,若想达成修行境界,最好遁世修炼,这让我基本难以接受。

《红楼梦》剧末,宝玉出家,在雪地里拜别父亲,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多才多艺的弘一法师李叔同西湖诀别妻子。我似乎能看到柔肠寸断的妻子,眼泪在哗哗地滴落西湖。

每每念及这些场景都不由让人唏嘘嗟叹。

滚滚红尘,纷纷扰扰,但终究有着太多值得我无限眷恋,实在不忍作别!

其二,理解“分别心”有其积极作用,因为“我执”实太苦。可是在现实中合情合理吗?

我就是对我的母亲比对别人的母亲更为深情。

我爱我的孩子,就是胜过爱他人的孩子。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情”,更遑论朝夕相处的亲人,缱绻难舍的恋人?这些实乃人之常情,如何轻易能做到没有"分别心"?

“自我”明明存在,却要无视“我”的存在,视为“空”。何其艰难!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真的是可望不可及。或许缘分未到?

崇拜一个人,当然是梦想变成象他一样的人。可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理念,却被自己所不解,甚至些许抵触,那就更无法变成人生的信仰。


【5】儒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认为仁不是高深理论,不是高不可攀,仁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人的实践行为中。他十分强调实践,不主张离开社会行为的苦行修炼。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亦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看到王阳明的经历,也走过这样一段路,在佛、儒中摇摆,最终归于儒。不在外求,转而内求,创立心法。

致良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这是与佛的重大区别。

念及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的母亲与别的母亲就是有区别,为何要否定这个“分别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自然的秩序与伦理。

王阳明正是因为有些欲念,于是弃佛归儒。

王阳明同时认为“良知是虚,功夫是实,知行合一”,与孔子“仁”的思想完全一致。

读孔子,读王阳明,他们一边在世间颇有作为,一边修行悟道。终于发现,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状态。

转了半辈子, 终于还是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了根,找到了认同。


【6】

按我的理解,宗教无非分两类,人启与天启。追求的都是“道”,但方式不同。

不同宗教都是“道”的载体,但“道”的具体指向也不同。

一个是向外求,求上帝,求耶稣,求天堂,得“天道”。

一个是向内求,求正念,求仁,求良知,得“人道”。

天道在哪?在你的信念中。你信,则在你眼前;不信,则遥不可及。

人道在哪?你以为近在体内,你以为最了解自己。其实,走向自我的心路一样很遥远。“认识自己”极可能是贯穿一生的命题。因为人的心灵,极易被贪欲,被世俗惯性所蒙蔽。

于我而言,完全外求,太虚太玄;完全向内,也常感心不在焉。于是从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之所谓“中庸之道”,或生命境界的无限圆润。

得天道,行人道,上行下达,立己立人,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均衡发展。

至此,儒教,大抵可算作我目前所认同的人生信仰,一种介于“天启”与“人启”的中庸之道,更为聚焦内在的“仁”或“良知”,知行合一。

一时,感觉这样一幅画面展现在眼前:沐浴圣灵的光芒,心体澄明通透,淡定从容,砥砺前行……

地球,是宇宙的游子。

人类,是地球的游子。

心灵,是肉身的游子。

无论是外求,还是内求,心安即是归处,从心而发的美丽应是这世间最美丽的风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