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黑马 作者:叶静
【导读】徐峰,前美国Perkin Elmer 生命科学部中国区负责人,于2011年创办了美生生物。他为这家公司打出的口号是:一张芯片筛查105种疾病。其中包括28个肿瘤、12 个心脑血管、11个精神及智力疾病筛查,总共涉及413个基因指标。
在徐峰看来,这105种疾病筛查里,包含着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单基因病是可以明确检测的,多基因病也能通过筛查发现患病的可能性,从而将现有的科学成果服务于生活。在他之前,中国已不乏类似公司。徐峰在商业计划书里,将自己与联合基因做了区隔,后者也曾号称提供智力及疾病等的筛查,但其产品及商业模式均遭到了质疑。在技术上,联合基因的方法学是SNP stream,是老一代产品,假阳性率高,批间稳定性差,成本高。美生生物的方法学是Golden Gate,这是第二代产品,稳定性好,成本也更低。
在商业模式上,联合基因采用了连锁加盟及地区代理的模式,这让其一度卷入传销、骗局等纠纷里。美生生物则在效仿美国23andMe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地化色彩,其一是药房——网络营销模式,其二是美生——体检中心模式。
相比联合基因动辄上万元的报价,美生生物包含50种疾病筛查的套餐市场价约为2400元,全部检测的费用则是6000多元。徐峰的一位同行也刚杀进基因筛查行业。同美生一样,其在芯片前端开发上也是与美国基因芯片生产商Illumina合作,并且表示价位会比美生更便宜,但这位同行并不打算采用进入体检中心的模式。
目前,基因疾病筛查还不能进入医院销售,徐给出的理由之一是芯片产品在美国生产,美生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所以不可能独立进行产品申报。这个背后,其实还有国家更严格的政策监管。而体检中心独立于药监体系之外,又与市场需求相挂钩。目前,美生已经与国内一些主流体检机构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
但是对于基因筛查服务本身,还存有很多争议。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常常很明确,比如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而不是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413个基因指标都正常,是否就保证没有这些疾病?消费者对于基因检测的认知还很少,厂家的市场教育也还不够,这造成了两者的脱节。
在技术手段上,徐峰认为生物芯片是一个阶段性产品,未来的主流是高通量测序,但当下测序成本还很高,所以生物芯片还有一定的存在价值。然而,这个时间会是多久,现在还无法确定。
上海美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创始人 | 徐峰 |
成立时间 | 2011年 |
所在地区 | 上海 |
员工人数 | —— |
主营业务 | 疾病的基因筛查 |
2012年营业收入 | 保密 |
融资状况 | 暂未引入投资 |
360基因:给一口唾液便可知你的病!
来源:i黑马 作者: 叶静
【导读】你是否想知道自比较容易患哪种病?360基因就是这样一家用芯片进行基因检测的公司。你只需在线订购服务,之后将唾液样本邮寄给360基因,便可在网络上获取检测结果。
2011年,赵伟离开供职十余年的奇虎360公司,照顾生病的母亲。一年后,她和一个曾在雅培任职的科学家共同创办了360基因检测,这是一家用芯片进行基因检测的公司,也是黑马大赛参赛企业。从公司名称不难看出,赵和前东家有深厚的感情。在她的商业计划书里,周鸿祎及360的高管是她的首批用户。
在360的经历使得她很有产品意识,着力于挖掘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一个准妈妈需要什么?探望产妇送什么,一份健康档案无疑是份更有价值的礼物;热爱户外的男人则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登上更高的山。
在当下的规划里,赵伟的重心是主攻母婴市场:针对新生儿主打基因用药指导服务,以及迟发性单基因疾病风险评估,针对育龄夫妇提供单基因疾病遗传风险筛查。
赵伟无意于把基因检测等同于严肃的医学诊断。在她看来,一项服务只有进入到日常生活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就如同看视频、打游戏、购物等需求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她并不想把自己的服务推广到医院,也不认为自己是一家医疗服务公司。“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赵伟说,这是她给360基因的定位。在商业模式上,它将效仿23andMe,患者在线订购服务,之后将唾液样本邮寄给360基因,便可在网络上获取检测结果。
在这样一个定位下,赵伟决定按照她设计的产品方向来定制芯片。芯片的生产由Illumina负责,诊断则外包给第三方检测机构,360基因负责产品设计及推广等,这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在付费模式上,赵伟也借鉴了互联网的思维,采用基础套餐加个性化服务的方式。客户在选择一个基础套餐后,再需要单项测序服务时,只需承担单项费用,以降低使用成本。比如一个人要看其身体里与登山相关的基因,那么只需要付这一项检测费用即可。
360基因放弃走体检中心等路径,有很多现实的考虑。在当下的法规要求下,进医院几乎不可能,进体检中心也有很多麻烦。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因检测还是一个不完全成熟的产业,消费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而现在的生物芯片在某些疾病的筛查及诊断上,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基因检测还是一个新的需求,而针对减肥、美容等既有需求,基因检测只是多提供了一条路径。”赵说。在这样的理念下,赵伟在设计芯片时加入了和肥胖相关的基因检测,以便于用户了解自己的体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
对于政策风险,互联网的成长史给了赵伟这样一种预判:当年政府并没有允许民间机构做互联网金融支付,但民间机构先把这个行业做大了,之后政府才开始监管,基因检测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她透露,360基因的产品正在定制中,从7月开始将展开小范围的测试。
北京宏图云天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 赵伟 |
成立时间 | 2012年 |
所在地区 | 北京 |
员工人数 | —— |
主营业务 | 基因检测服务 |
2012年营业收入 | 暂无 |
融资状况 | 暂未引入投资 |
以下为赵伟口述:
我们做360基因产品的理念是,希望为大众提供每个人都能消费的起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因检测服务。
因此,我们在新产品基础套餐定价会在2000元以内每人次,服务对象包括:儿童、男性、女性。检测项目大约在90项左右,内容涉及到:个性特质、营养环境、用药安全、疾病易感、单基因病遗传风险以及基因亲缘关系等。疾病发生和个人特质大多数是基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基因检测服务将科学的揭示由基因不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根据儿童、男性、女性的需求不同,有些差异。例如:儿童检测项目中有很多和孩子性格倾向有关,会指导父母如何顺应孩子天性来教育宝宝,在女性套餐中为女性增加了和美容、减肥以及女性疾病有关的部分检测项目,在男性套餐中为男性增加了吸烟、喝酒和健康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男性疾病的部分检测项目。
当然,所有人都有的是和健康相关的钙、铁、硒、叶酸、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代谢吸收的能力以及对环境中苯、镉、铅等毒素的抗毒能力如何,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并且通过调节饮食和习惯就可以让自己更健康。同时,我们可以检测儿童常见病、成年人常见病的发病风险,并会给出预防建议。
浅谈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鸡和蛋的关系?
作者简介:缪钧玮
编者注:本文由创享派推荐。原文:如何看待用户需求高过技术创新?
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
产品人市场思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用户需求促生了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创新,能够引领用户需求?
以流行的产品为例,可以总结现代企业解决用户需求的三种类型方:1、跟风,主要指仿造已经得到市场证明的产品;2、把握,主要指发现了已有亟需解决的需求,快速的提出产品;3、创造,主要指那些新颖的产品,直到出现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有使用该产品的需求。
前两类企业的产品,很明显源自于用户需求,互联网巨头们几乎都属于第二类,Google、Facebook、Amazon等,都是抓住了用户明确的需求,提供的优质产品。
随着苹果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憧憬着建立第三类技术创新企业——创造用户的需求。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拓展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创造极高价值,极“酷”。例如,在Airbnb成功之前,谁会想到能够复出较少金钱就在陌生人家住上一晚,又有谁想到这样的看似不安全的行为有着如此多需求;Snapchat提出了阅后即焚,新颖的理念让人们意识到图片分享的并不明显的需求:看看就好,永不储存;Vine推出的6秒视频(引发了Facebook做15秒视频),产生了很多精彩而有趣的小巧视频;而设计师作品团购网站Fab,则提出了便宜销售设计师作品的概念,让人们能够同时获得品质的生活和价格的实惠……
鸡和蛋的关系?
如上所述,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似乎成了鸡和蛋的关系。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我想说的是:不尽然。从本质上讲,至少是绝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是源自于需求:无论支持者如何宣称乔布斯预见了未来,我们仍然很难说对于iPhone的需求是凭空产生的。即使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一个设计精良的智能手机,也并不意味着自己真的不需要。iPhone开创了手机,甚至是移动终端的新纪元,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基于设计者对于人的深刻把握,发现了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需求。换言之,即使是iPhone,仍然是需求用户驱动着技术创新。同样,前文提到的Airbnb、Snapchat等产品,所做的,只是把潜藏于用户内心深处的需求发掘出来并满足。
与之相对的,那些针对想象出来的需求而做出的技术创新,则很难带动需求的产生。例如下图中的“果冻象棋”,不知道有谁想试试呢?
可以看到,需求和创新几乎是一个单向的图:有需求则有创新,单纯的创新却不能带动需求的产生。也就是说,简单地用鸡和蛋的关系来进行类比,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凡事皆有例外
容易发现,以上都提到的是“绝大多数”,然而还有极少数的单纯技术创新,能够带来完全不存在的需求。有很多除了能够满足学者自身的满足感的研究,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们都不知道其能够用在什么地方,能够满足怎样的需求。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说,人类只是进化的选择,也就是说,即使人类不存在了,进化依然不会停止。进一步的,技术的进步将不断的产生,不管人们需不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诸如黑洞、弦……他们中很多有经历时间的流失和技术的进步,产生出了人们从没想过的需求,而有的却直至目前也没有合适的应用场景。
如何产生这样的技术创新?我很难给出答案。这正如《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放弃优越的生活,仅仅只是因为他感觉自己“要画画”而已。在小说的结尾,思特里克兰德画出了传世杰作,却立下遗嘱将其焚烧。或许这样的技术创新,只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吧。
普通的创新,由浅层的或者深层的用户需求驱动。同时,也有一些没有理由的、遵从心灵指示的创新,不知从何而来,他们或湮灭,或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