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参加了拆书帮郑州分舵的一个线下拆书活动,之所以去参加这个活动也是机缘巧合吧。姑妈让我陪她去郑州办点事情,我在一个群里偶然间看到了全国共拆《终身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前段时间我刚好看过,于是就报名参加了。
“拆书”这个名词也是我第一次听说,特意还去网上查了一下。拆书帮(全国最大的非营利学习组织),创始人:赵周,他曾在阿里巴巴从事销售管理和培训管理工作,曾为两百多家知名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他结合对企业管理与培训经验的思考,综合成人学习的深厚理论和长年实践,开创性提出符合成人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拆书法”。在全国40个城市拥有52个线下学习社群。
《终身成长》拆书的分享嘉宾是:撸啦啦,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在她的孩子3岁的时候,自身的发展以及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长都遇到了瓶颈,为了突破瓶颈寻求成长,她开始了大量的学习阅读,现在是三级拆书家、学习力认证导师、中信书院签约撰稿人,其实她的本职工作是一个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
这次拆书主要围绕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以及如何摆脱固定性思维的局限。
分享开始的时候老师提问了两个问题:
1、你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2、你最想做一直没有做的事情是什么?
有一个书友的回答我印象很深刻,这里以F代替,他今年53岁,是一名企业管理顾问,做过最正确的事情是2003年,38岁从体制内辞职。38岁重新去应聘,他开始问自己,在这个社会立足,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学习什么?因为自身条件的原因有很多限制,他从行政助理开始做起,后来成了主管,到现在成为一名企业管理顾问。
他说一直想做没有做的事情是18岁那时的梦想,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这期间有一个小活动,你是喜欢猫还是喜欢狗,老师问如如老师,你为什么选择喜欢猫?
如如老师说,其实我不喜欢猫,因为我女儿特别喜欢猫,我就给她买了一只,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猫。当时听到大家都在说这是别人家的妈妈。我为什么会对如如老师的回答印象那么深刻,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是不尊重孩子这些小爱好或者是一些想法,不仅不尊重,甚至是去打压。
3个小时的互动和分享结束后我才知道如如老师是一位女企业家,刚刚出版了自己的新书,事业成功、家庭很幸福、孩子的教育也很成功。她说她在30岁的时候也特别困惑,感觉事业家庭无法兼顾,后来发现无非就是多赚点钱就能解决的事情,把一些事情交给别人去做。现在她家的保姆阿姨在她的影响下也在自我提升和成长。
最后关于两种思维模式,我以前就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维模式,不善于思考和反思,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认为我不是这块料,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时隔多年过去,我发现其实是当时的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以前的自己是一个逃避问题型的人,但是人生是一个不断面临问题、出现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去学着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去看待这次问题能给我带来了那些启发和收获?
比如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作家在朋友圈里说,如果自己的社群满200人,她会给大家做一次免费的分享,当时我自己的社群有了一百多个人,我在犹豫要不要去做?答案是:做了再说!一开始心底的声音是我做不到,我开始重新问自己:我怎么样才能做到?于是我做到了。有时候需要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固定型思维是出于潜意识里的一种自我保护。
这本书结合《刻意练习》去看会更好理解,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我个人觉得人从出生到死亡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化的过程。敢于突破去寻求挑战必然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认识了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群,有企业家、有软件开发师、有公务员、有生命幸福教育师等,看到很多年长的还在坚持学习,去吸收新的事物,那么反观自己有何理由不去好好努力呢?
形形色色的人自己面前展开,不由得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我们仰观和俯察他人的人生,是为了想过好自己这一生。
最大的感受就是再次感受到,人生有不同种的打开方式,别人的人生模板和蓝图不一定适合你,不必去刻意追寻和效仿他人的人生轨迹。
成长的过程中,就是反复尝试,不断试错,然后摸索出的属于自己的活法,去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旅程,不辜负当下就好。
最让我感动的是林姑娘得知我来郑州从另外一个区赶过来和我见了一面,两个人在一家小店里聊了一下午,觉得人生的际遇实在很奇妙,两个人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见面、会在此时此地此刻见面。聊了很多,聊二十几岁都会聊的话题,聊理想与现实,聊大城市与小城市,聊自己的生活观。
又聊到不知道彼此的下一个5年会是怎样。
也许正因为未来的事不可预料,未来并不总是清晰的,才让人有了更多的期待,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前头的路需要尝试和摸索,踏实走好每一步,在有限的环境里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未来的路还很宽广。
就像村上春树说过的一句话:人生的路常常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会开花结果。
不抛弃、不放弃,不迷惘、不慌张,长长的路、慢慢地走,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