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两部分:
一. 分享的反馈与总结
二. 60天作战计划
一. 分享的反馈与总结
> 起因 <
周三看到作业,要分享对别人有用的内容,那要想清楚两个问题:
1. 谁是听众
2. 何为“有用”
但是在这两个问题之前,要先弄明白,我能分享什么。
笑来老师曾经辨析过“分享”这个概念:
分享,前提是“属于自己的好东西”,再拿出来给大家
所以,绝不是拾人牙慧。
看来是糊弄不过去了。
那我有什么“自己的好东西”呢?
想到这儿,巧了,第一节课做过技能拆解的(感谢明月老师,设计真是环环相扣)。
就像开饭店一样,无论想要吸引谁,如何吸引,作为大厨,我也总得有一份能力之内的“菜单”,供人挑选。
好,菜单在手,再来往下想操作层面的事儿。
1. 谁是听众
介于这会是我的第一次线上分享(宅女不想出门,没有线下这个选项),所以选择听众的第一原则很明确,他们必须:
不管分享成什么样都会觉得我很棒棒!
最大程度保证自己不会因为别人的差评而“从入门到放弃”。
第二原则,听完技能分享后,收益最大。
保证分享的性价比。
那么目标听众属性基本确定:
真心认可我,哪怕听我乱聊天也开心
年龄较小,接受外界思想更加容易
最终选定了两位我带过的大一的宝宝Bree和Cici,第一步解决。
2. 何为“有用”
这就简单了,直接把“菜单”发给她们,让她们去选!
选了“框架式思考”和“授课辅导”,按照先到先得原则,就“框架式思考”啦!
这两个都是我明知要拆“硬技能”的情况下强行写上去的,就是因为我自己没有感觉,但总被这样评价,所以想拿来拆拆玩儿的,没想到,好尴尬呀。
带着一颗纠结的虚心,周四准备,周五分享。
正在想用什么工具分享,正巧金马的千聊提示弹出,好吧,就千聊。
> 经过 <
真正开讲的时候,才发现不对……
长期讲课的习惯,让我不自觉的保持关注对方的反应,从姿态,眼神,完全可以看出对方的接收状态,决定着我下一句是接着讲,还是返回来解释概念,还是现场举个栗子。
在线上分享,完全对着稿子的情况下,我的每一句话在潜意识里都带着“我说明白了么?”的疑问,想停下来确认,发现无法确认,又陷入“我到底说明白没有”的循环……
所以语速不快,在很多地方有明显迟疑,和重复,就是我下意识卡住的反应了……
说实话,我讲的很难受。
说希望语速再快一些的小伙伴,哎,实在对不住,下次我会更适应一些,争取少浪费你们的生命。
没什么意外,平平(淡淡)安安的结束了。
> 结果:感谢 & 自问自答 <
Bree和Cici两位小朋友果然很给面子的表示十分满意(真爱)。
目标客户的鼓励,让我把链接发给了佳蔚宝宝,她十分欣喜的发了朋友圈,实现了第一次传播。
董大班长看后提出了相当精妙的总结和探讨:
首先,此分享框架仅适用于分享(而且因为一开始定位就是给大一学生,可以认为都不适合给“社会人”分享);
接下来,如果后期要继续做能称之为“课程”的东西,应当按照《金字塔原理》来撰写;
最后,如果这真的是一个技能,那怎么实现技能迁移?
感谢会春,妮妮,一笑,行真,贝贝,Matt的反馈,还有给我赞赏的五位战友。
此处要再高亮一下七七,昨晚讨论了怎么复习考试的问题,今天早上就给来好消息,带着更加明确的“基础概念+整体框架”的意识之后,对教材的掌控感更强了。开心~陪你一起加油!
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我收到了来自熊猫,Smm,会春和嘟嘟的打赏!
人生第一笔!激动得想嚎叫~~~~!
感谢你们付出的时间和善意,我会更加用心总结,不浪费你们为我付出的时间,谢谢!
(自问自答环节,主要作为记录,可跳过)
Q:分享结构为什么长成这样?
A:给宝宝们讲课要讲故事,需要一点点的引入情景,最后扔出答案,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而开宗明义,很容易激发他们“硬灌受害者”的情绪,哪怕是拿着十全大补给他们,姿态不对,他们也是扭头就跑的。
如果开场大揭秘:“考霸养成,只需认真贯彻两点,第一,认真做笔记,……”
他们立刻就会冷笑一声关掉了。
心说,又来了,笔记笔记做笔记,谁没上过学一样,要你来跟我讲?!
而“大人们”的需求是,少废话,直接上硬菜,我先看看合不合胃口,再决定要不要在你这浪费时间。
Q:何为《金字塔原理》?
A:看了董大班长的提示,今天去补了一下课,还没看完,看到的暂时先记下来。
一个中心,几个基本点(一定要少于七个,否则大家记不住),每一个点都要言之有物,少一些套话废话。
上来就拍结论,让听众的思路自然的遵循结论的指引,在展开论述的时候可以跟得上思路,否则就会一直问,到底是什么?
适合因果关系的议题,不适合复杂的多因素系统问题。
Q:没讲清楚的地方可能是在?
连这个所谓的框架思维方式都是大家说我有,回想的时候,也发现的确多次被权威考试验证过(并不是简单粗暴的“耍小聪明、投机取巧”)。
而且我待的学校都是好学校,身边同学和教授们的肯定,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于是我就信了……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果及因的逆向回溯过程,随着我不断的问自己这个问题,肯定会多出来越来越准确,有用的答案。
比如大班长问,如果这是个技能,那谁来用,要怎么迁移?
熊猫问,到底怎么做笔记?(我也是一脸茫然,就关注基本概念啊)
而Ming说的更扎心,概念和画图,可能是你适合和喜欢的方式,那在这个过程中,你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呢?这两个方法的确是帮助你思考的功臣,但是只要这样去做,就能得出框架了吗?
(我多么想说,嗯,对呀……)
总之,这只是个分享,这只是属于我的故事,如果恰巧对你有帮助,那最好了。
欢迎你给我反馈,欢迎你给我分享你的笔记,欢迎向我提问,我也会帮你拼命的问我自己。
是否下一步,能得到一个确切的,学习,考试,和思路的有用结论呢?
二. 60天作战计划
之前经过技能分解,背单词是我从高二卡到现在的事儿,所以,不管你信不信,我的词汇量连高中都没有全覆盖的……
(敢说这话是因为今天做了一个词汇量测试,我就不给你看)
手头有一本很棒的单词书。经过前两天的实践,发现之前定的计划不合适。
这本书的逻辑是3个list为一整体。
list1:提出一个主题,和相关的10个单词,分别解释他们的含义。
list2:从词源角度来分析1-5个单词,及其衍生。
list3:同上,6-10。
所以,一天干掉3个list为一组,才是最佳记忆方案!
如果我的目标是理解并记住,而不是“我很努力”的幻觉!
于是花了一天来尝试了新节奏,工作量很大,但是对大脑来说,真的合理。
总工作量:47 Sessions / 总天数:60
计划:
两天为一个基本循环,第一天看3个list,第二天整理;
一周推进并整理9个list,周末一天看图复习,争取可以复制出基本的词根图;
47Session一共需要6周。
考虑到马上就要开学,会有一段时间很繁忙,因此这个计划是合理的。
如果都完成了,奖励自己买一批昂贵的文具!!!
买什么我都看好了:贴图励志!
好的,燃烧吧!小宇宙!多年顽疾能不能突破硬壳,就在此一举了!
标题来自笑来老师,写在他的PressOne项目的ICO发起前夕。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像是一句咒语
迟疑、摇摆、看不到成果,觉得前路艰难的时候,就这样念一念。
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