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网络】以太网发包原理

以太网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拓扑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当今快速以太网使用交换机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变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的总线技术。

  • 总线型拓扑特点
    • 同一时刻仅能有一个设备占用总线,即一个节点发送报文
    • 一个节点发送报文总线上的其他设备均能收到(交换机广播)

CSMA/CD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在传统的共享以太网中,所有的节点共享传输介质。如何保证传输介质有序、高效地为许多节点提供传输服务,就是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要解决的问题。和CSMA/CD相关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冲突域,在同一个冲突域中的节点不能同时发包,例如HUB设备连接的节点,严重影响网络总体带宽,后来的以太网交换机解决冲突域的问题。

HUB:工作在物理层,从一个端口接收到报文后,会复制到其他端口并发出,意味着同一时刻HUB连接的节点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节点发包,即在同一个冲突域,性能差是必然的。

以太网规范

  • 每个站点发送的以太网帧,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 站点通过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来确定该报文是发送给自己的
  • 以太网帧的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在同一个网络内

OS发包原理

根据以太网规范,在以太网中的节点,发包流程如下:

  • 判断接收方是否在同一个网络
    • 相同网络,以接收方为下一跳目的地封装以太网帧,并发送报文到网络上(目的MAC = 接收方的MAC, 目的IP = 接收方的IP)
    • 不同网络,以网关为下一跳目的地封装以太网帧,并发送报文到网络上(目的MAC = 网关的MAC, 目的IP = 接收方的IP)

封装以太网帧时,需要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获取MAC地址的方式采用ARP协议实现

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格式分类:

  • Ethernet II即DIX 2.0:Xerox与DEC、Intel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Cisco名称为:ARPA。
  • Ethernet 802.3 raw:Novell在1983年公布的专用以太网标准帧格式。Cisco名称为:Novell-Ether。
  • Ethernet 802.3 SAP:IEEE在1985年公布的Ethernet 802.3的SAP版本以太网帧格式。Cisco名称为:SAP。
  • Ethernet 802.3 SNAP:IEEE在1985年公布的Ethernet 802.3的SNAP版本以太网帧格式。Cisco名称为:SNAP。

Ethernet II帧格式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dDknxzaa-1576141796175)(images/ethernet-frame.png “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常用的协议类型如下:

  • 0x0800 网际协议(IPV4)
  • 0x0806 地址解析协议(ARP :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0x8100 VLAN报文
  • 0x814C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 0x88CC 链接层发现协议(LLDP: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

MAC地址分类

以太网是以48位的MAC地址来进行寻址的,MAC地址分为如下三类:

  • 单播地址,例如物理网卡预置的MAC地址
  • 广播地址,地址为FF-FF-FF-FF-FF-FF,同网络上所有节点均会接收到该报文
  • 组播地址,作为组播IP地址的一个映射,要求第48位bit值为1即可,即MAC地址的第一个字节内容为"XXXXXXX1",广播地址是特殊的组播地址

以太网规范对云网络的要求

根据上述以太网规范和OS发包原理,对于虚拟化网络和容器网络的方案,需要解决如下问题,不同的解法构成了不同的网络方案:

  • MAC地址如何获取
    • 代答
    • 接收方应答
  • IP地址如何获取
    • DHCP方式
    • 静态配置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