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金淼
编辑 |马蕾
通过生物化疗和激活免疫的方式,对癌细胞进行杀伤,这是目前已公开的胆管癌治疗方案中,除手术外疗效最好的新型肿瘤治疗技术之一。
以一种生物化疗和激活免疫的方式治疗癌症,可能为中国科学家在胆管癌治疗领域打下领跑全球的基础。
7月7日,天津医科大学南开临床学院王西墨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了题为“Methotrexate-loaded tumour-cell-derived microvesicles can relieve biliary ob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文章,影响因子18.952。
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家首创的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的一项临床应用成果:其对胆管癌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视为全球胆管癌治疗领域的全新突破。
图片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该技术主要研究者、南开医院院长王西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对胆管癌的治疗是中国科学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治疗方法,它通过生物化疗和激活免疫的方式,用一种更加天然也就是更安全的方式,对癌细胞进行杀伤。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胆管癌每年新发病例约1万人,亚洲区域胆管癌患者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中国是世界上胆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2018中国癌症报告》统计,国内消化道肿瘤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3.3%。胆管癌在消化道肿瘤占比约3%,属于罕见病的一种,按此测算,每年胆管癌发病人数约4万人。
王西墨表示,胆管癌恶性程度仅次于胰腺癌,对患者影响严重,主要引起梗阻性黄疸从而导致肝功能损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尚无权威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根据临床经验粗略估算,胆管癌患者的整体5年存活率小于10%,病死率和手术复发率比例超过50%-70%。”胆管癌被视为另一个“癌王”。
胆管癌虽然恶性程度较“癌王”胰腺癌略低,但由于胆管位于胆汁引流和肝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位置,因解剖位置特殊和胆管癌肿瘤组织的“外壳”坚硬,胆管癌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对放化疗均不敏感,一旦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患者基本面临“无药可医”的局面。
“目前主要采用胰腺癌和胃肠道肿瘤的化疗方案应用于胆管癌,缺乏业内治疗规范和指南,全球诸多科学家多次探索也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针对肝门部胆管癌。”王西墨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
2015年,南开医院开展了载药囊泡治疗胆管癌的临床转化,团队以20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生存期一般在3-6个月),经治疗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约30%的患者影像学显示胆道梗阻发生变化,约有50%患者首次疗程黄疸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排便颜色可由陶土色转为黄色,大部分患者饮食状况、生活质量均能够改善。安全性方面,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无腹痛、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症状,安全性表现良好。
“这是目前已公开的胆管癌治疗方案中,除手术外疗效最好的新型肿瘤治疗技术之一,其成果实现了胆管腔内非手术治疗零的突破。”王西墨说。
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是一项基于细胞外囊泡来源的、具有天然特性的肿瘤治疗技术,它将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囊泡,与微量的化疗药物结合后,将化疗药物富集于囊泡内,并激活免疫反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而对于化疗药物及放疗均不敏感的胆管癌细胞,在上述临床试验中,使用所含化疗药物仅为临床常规用药剂量的几百分之一的载药囊泡,便能达到上述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发团队证实载药囊泡同样是免疫疗法,但同PD-1抗体、CAR-T细胞疗法利用T细胞杀肿瘤细胞的免疫疗法不同,载药囊泡利用中性粒细胞达到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最庞大的免疫细胞,其在人体血液中循环流动,寿命仅为7-9个小时。正常机体每天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在10亿数量级以上,但一旦有病原体入侵,成千上万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将病原体清除,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破坏。
而研究团队发现,载药囊泡到达胆管癌瘤体上方的胆管腔时,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被募集,对胆管癌细胞周围的基质进行破坏,裸露出一个一个的癌细胞,使得它们能够被载药囊泡接触,进而被杀灭即所发现的焦亡。胆管癌细胞的焦亡,则进一步刺激中性粒细胞,使得后者也对癌细胞进行攻击,此即为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王西墨介绍,目前此项技术已经获批在天津、河北、山东、湖南、深圳、安徽、湖北7个省市的三甲医院开展应用。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