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

1、链路层基础
网卡(NIC,网络接口卡)是计算机终端接入局域网的重要设备,具备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NIC以双绞线、电缆等串行方式与局域网通信,与计算机则以IO总线并行方式通信。主要作用是:
1)提供终端唯一的物理地址MAC地址(由厂家烧入,48位);
2)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帧和从帧中提取数据整合后提交上层。
3)实现局域网和计算机传输数据之间的串并转换。
数据链路层中的传输单元是帧(具有意义)而非比特流(无意义)。网卡物理层接收到局域网的比特流,提交给DL层,如果DL层发现不是自己的或出现差错就丢弃,如果DL层发现是自己的就交给IP层。这些过程都是通过NIC实现的。
数据链路层主要考虑三个问题:
1)封装成帧:给数据添加首部和尾部,帧定界(SOH/EOT);
2)透明传输:数据中不能出现于EOT相同的码元,若出现则需要在该码元前方填充转义字符ESC(1B);
3)差错检测:CRC检验和FCS帧校验码。

2、点对点协议PPP
PPP协议的工作流程:建立物理连接(拨号连接等)->建立LCP连接(配置协商)->鉴别(验证身份)->网络层协议(鉴别成功)->链路完整建立(NCP协商)
用户拨号接入ISP就建立了一条物理连接,然后用户端向ISP发送一系列LCP分组(PPP帧)与ISP进行LCP参数配置协商,配置协商完毕之后需要通过身份鉴别(保证安全性),之后PPP链路两端的NCP(网络层)根据不同的网络层协议交换网络控制分配(NCP参数配置),协商成功之后则完整建立了PPP链路,之后链路双方可以向双方发送分组。若一端发出终止请求LCP分组在收到返回的确认终止LCP分组后关闭链路,如果链路出现故障也将关闭链路。

3、局域网协议CSMA/CD
局域网协议基于广播信道,采用无连接方式,为不可靠传输;使用MAC帧格式,需要考虑到多方同时在同一链路发送数据的情况。若出现这一情况,则会发生碰撞使双方所发送数据都损毁。
MAC地址48位,用于唯一标识现实世界中的计算机。IP地址用于标识互联网中的计算机地址。MAC地址由目的地址(6字节)、源地址(6字节,MAC地址)、类型(2)字节、数据(IP包,46~1500字节)、FCS(4字节)组成,帧长为64~1518字节(18字节的头部)。为保证同步传输,一般在MAC前加8个字节前同步码(由硬件产生),前7个字节位为交替1和0(即1010…10),最后一字节为帧定界符(SOH,结尾为EOT在FCS之后),前七位也是1、0交替,最后一位为1,通知接收端此位之后为正式数据。实际上,以太网是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用电压变化表示信息,并且在每帧会相隔一段时间(规定为9.6us),如果在这段时间没有电压变化则可以认为已无数据传输,故而不需要帧定界符,也不需要字节插入来保证透明传输。
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这是因为如果前64字节未发生碰撞,则之后就不会发生碰撞。以太网将争用期规定为51.2us,对于10Mbps的以太网,在争用期可发送512bit数据,即64字节。如果在争用期发送了64字节,说明无人与之竞争。若在此之后有用户想要发送数据会先侦听信道,发现有数据传送,则会保持等待而不会发送数据,故而如果已经发送了64字节数据,则之后不会出现碰撞。如果数据不足64字节,则在争用期其他用户可能尚未侦听到该数据在发送而己方则开始发送,结果导致碰撞,因此需要将该帧填充至64字节再发送(实际上填充的是数据部分,将数据部分不足46字节的填充至46字节)。

4、扩展以太网
1)在物理层扩展:集线器,因为集线器相当于转发器,不进行碰撞检测,多个碰撞域会合并成一个更大的碰撞域,吞吐量将受到原最小吞吐量系统的制约(网络最小吞吐量);
2)在数据链路层扩展:网桥,二层设备,具备碰撞检测功能,可隔离碰撞域和增大吞吐量(各网络吞吐量之和),可以抑制广播风暴;网桥在转发帧时不改变源地址,通过自学习的方式更新转发表(转发表含有地址和接口两个项目)。网桥使用生产树算法可以得到原网络拓扑的子集,使用生成树算法可以有效避免转发帧“兜圈子”。
广播风暴:网络因为传输太多广播信息,导致网路拥塞而使通信无法进行。
3)交换机:通过在以太网帧添加VLAN标记(4字节)实现VLAN(在源地址后类型前),避免广播风暴。因此以太网帧长度为68~1522字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