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吉林马拉松净成绩3:27:23,完成了赛前再次进入330的目标。总结如下:
一、赛前准备
1、目标制定
根据5月13日秦皇岛马拉松358的成绩,结合自己身体状态和训练状态,确定了吉林目标320!赛前将目标调整为330,从结果和过程看,这是一个正确理智的调整。
2、训练计划
1)马拉松配速长距离,提高耐力和抗热能力
(1)5月19日上午半马,配速450-500(周六)
(2)5月26上午32公里,配速500(周六)
(3)6月3日上午半马,配速450-500(周日)
2)间歇跑,提高最大摄氧量。间歇跑前成分热身,然后有氧跑5公里,间歇跑之后冷身5分钟。
(1)5月16日400*4,配速410
(2)5月23日1000*4,配速410
(3)5月30日1000*4,配速410
3)其余时间有氧跑,交叉训练,根据身体状态适当跑一两次15公里。
3、计划实施
1)长距离
(1)5月19日上午完成21.14公里,配速511,用时1:49:37,气温22℃。未完成配速目标,天气太热,补给准备不充分,但基本达到训练目的。(秦马后第9天,吉马前22天)
(2)6月2日夜,气温25℃,21.1公里,配速439,用时1:38:00。跑前状态不错,配速比预计的要好,看来是连续的三次间歇跑起作用了。(吉马前8天)
(3)5月27日,22℃,夜,30.02公里,平均配速528,用时2:43:58。很艰难第完成了本应该26日上午就应该完成的LSD,主要原因是之前状态调整的不好。(秦马后第13天,吉马前13天)
2)间歇跑
(1)5月16日1000*5,配速410,中间慢跑3分钟。12.82公里,平均配速532。实际完成配速403,408,406,402,354。
(2)5月22日,1000*5,配速410,中间慢跑3分钟。15.72公里,平均配速458。实际完成配速409,403,404,402,351。比上周增加一组。
(3)5月39日,2000*4,配速410,中间慢跑6分钟。18.72公里,平均配速456。实际完成配速4085,405,404,411。
这三次间歇极大地提高了最大摄氧量和比赛信心。
3)赛前一周
调整为主。
赛前6天放松跑,状态特别好,最后的第11公里冲刺配速353,直接导致连续3天的疲劳,以后要控制。
赛前4天的短距离加速跑对身体的刺激不错。先跑9公里,平均配速525,最后一公里提速至409。休息几分钟中跑了个400米,平均配速318。
*这次赛前一个月的训练调整是成功的,提高了耐力和最大摄氧量,调整出来较好的比赛状态。
二、比赛
1、赛前一天和当天早晨
前一天基本上都是在路上奔波,中午面晚上面,10点多睡着,可能是因为路上太累的原因,睡得格外好,以至于手表闹铃以后差一点忘记今天要比赛了。
4:30起床,5点前吃完早饭,面包+八宝粥,尖叫6点喝了一瓶,正常排空。
2、比赛
1)轻微热身,不足。站在前排,开始就能看到330兔子,跟跑人太多,我就一直远远地瞄准兔子跑。
2)补给。随身携带跑能盐丸4粒,胶2块。
13公里1粒盐丸,15公里1块胶
23公里2粒盐丸,25公里1块胶
记不得几公里时吃了半根香蕉了
33公里时吃了路边补给的1块胶
逢补水站必喝两杯誰2公里后开始补运动饮料,赛后看应该早几公里补运动饮料。
40公里后没有补任何东西。
终点后两块西瓜,1瓶水
*补给基本成功,以后25公里后就要补充运动饮料。赛后出现头疼,估计是体内电解质流失有关系,以后提早补充,终点后要先喝些运动饮料再喝水。
3)37公里前全程匀速,第37公里开始冲刺,之后几公里配速分别为:443,437,440,437,449,454。冲刺略早,39公里冲刺就够用了。
3、赛后恢复
11.12号挺跑两天,13号3公里,14号短途骑行,15号跑休。本次全马后哪儿也不疼,但是疲劳感再15后出现了。
总结:这是一次成功的马拉松,天气也作美,两年后再次进入330。
最后说一下比赛策略的事儿。很多人都喜欢前快后慢,或全程匀速。我则认为应该是前慢后快更好,快要快在35公里以后,快1分钟就刚刚好。前面快了,明显更接近乳酸配速区域,消耗体力,如果把力气留在最后几公里就不一样了,或许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