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悲之前──同理心

我們經常在嘴上說著慈悲心,心中也想著要有慈悲心,但是卻很少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什麼是慈悲心,要如何生起慈悲心。事實上,在生起真正希望眾生獲得快樂的「慈心」,和希望眾生遠離痛苦的「悲心」之前,可能必須先要生起一個必要的心態──同理心。

在《劍橋字典》中,對同理心(empathy)的解釋是:藉由想像處在某人的情況下會是如何,而共享此人的感受或體驗的能力。換句話說,同理心也就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感受事物的能力。在理智上,即使在對同一件事情抱持著不同觀點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為(雖然我們不必然會認同),而這也意味著能夠接受他人和我們的差異性。在情感上,我們不只是理解而已,還能夠感同身受,與他人的內在世界產生緊密的連結。雖然我們自己或許沒有同樣的經驗,但是我們依然能悲其所悲、樂其所樂。

同理心的體現

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會展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當你透過WeChat或Line等通訊工具請朋友幫忙,在你獲得需要的資訊和協助之後,你是否會表達謝意?或是就此沉默消失無蹤,直到下一次你需要幫助時才會出聲?

在工作時,你是否會考慮到相關人員的工作需求,包括他們需要的時間、資訊、資源、協助,以及他們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或者因為你的職位較高,你就覺得可以隨自己高興,要什麼時候回覆他們的問題、要提供什麼工作資訊,至於他們虛耗時間的等待,以及因為所得資訊的錯誤和不完整而必須額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都是他們的事情?當他人付出極大的努力來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想到對方在各方面的付出,以及面對的困難和壓力?還是你認為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

有多少時候,我們只著眼於自己的需要,輕易地就用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或完全無動於衷地將他人冷漠地打發掉?不要說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了,有時候,我們甚至不認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是一個值得我們暫時放下手邊的事情,好好正眼以待的對象。當我們不認為另一個人和我們一樣,都是值得尊重的對象時,還談什麼慈悲呢?


雖然解說同理心的許多說法,但都會說這是一種能力,不過在這能力的背後,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種意願,也就是能夠接受「他人和我們一樣重要」這件事情,因而願意去理解和傾聽他人。我們往往對人都有些既定的成見,而且也把這個看法牢牢地釘在那個人身上,因此就阻絕了想要理解他的意願。因此要試著超越一層層的「事」,去理解「人」的狀態。也就是不去糾結在事件和想法上,而是花一些力氣去理解那個人的內心狀態。當有了這個意願之後,我們與生俱來的基本同理心的能力,自然就能夠開展。

我們與他人的共同點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感震撼:「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療創傷的工作成為可能,那就是以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這使我想起那些常使人覺得難以相處的人。這些人的行為舉止和對事情的反應令人難以理解,有時甚至只要想到要和他們接觸,就會讓我們覺得非常不舒服。但是,我們不喜歡的那些說話和行為的模式,可能就是他們認為的能賴以生存的方法,只不過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方法反而會讓他們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

他們過去可能有的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創傷或印記,導致了現在的他們有這樣的行為模式,而他們認為這些行為模式,可以讓他們獲得某種存在感。這其實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所做的一切,不也是為了要尋求某種快樂?我們不是同樣經常用錯誤的方法在找尋快樂,最後帶來的卻只是更多的痛苦?

想到他們心中可能經歷的一切,內心深處的某種「不願意」似乎變得比較鬆動,心中對這樣的對象竟然也能生起一種柔軟和溫暖的感覺。雖然不確定這種狀態可以維持多久,但是,這個已經建立起的連結將會是一個可以不斷被喚起的基礎。

畢竟,我們都是以各自的方式,同樣努力地活著。


舒芙蕾──稍縱即逝的美味,一如我們內在轉瞬變換的風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慈悲之前──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