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本书--《耶鲁文学小历史》

上次读美国文学史还是在大三考研的时候,今天重读关于文学史的书,觉得很有趣。

文学史是一部拐杖,让人读书更有秩序和方向。昨天花了一天时间把这部买了一年多的书收了收尾,快到年底了总要断舍离总结得失才好。金钱收支要平衡,书也不能光买不读。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每天读本书尽最大可能把买的书通读一遍,否则愧对每月买书的银票啊。

闲话少叙,还是来看这本书吧。

每天读本书--《耶鲁文学小历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如此鲜活,完全不会觉得枯燥,没有任何考试参考书的影子。作者作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现代英语文学系的名誉教授,其思维之活跃,见解之鲜明,让人耳目一新。

从文学的渊薮讲到戏剧的发源,从游吟诗人讲到万卷之宗的《钦定本圣经》,从玄学派诗歌讲到帝国的崛起,从小说之屋讲到如何读书,从浪漫派讲到自然主义讲到桂冠诗人,从哈代讲到荒诞戏剧,从巨匠作品讲到通俗文学,讲到《尤利西斯》,讲到《荒原》,讲到音乐剧《猫》,也讲到《五十度灰》,从纸质书讲到“伪图书”,讲到崩溃的诗意,讲到魔幻现实主义......

听闻作者的讲解,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史,还有出版史,思想史,解放史,审查制度,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我们看得到文学如何真实记录了历史,看到了时间智慧的筛选,看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看到了人性的挣扎,甚至看到了城市的进化史。比如伦敦街区的变化,那个曾经污水横流,疾病肆虐的街道是如何建立了城市排污系统,我们仿佛看得到奥利弗(《雾都孤儿》主角)是如何在那个社会挣扎,人性在世世代代的演进中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正如作者所说“文学是纪录社会历史变革的一台灵敏而精密的仪器”。

在《荒原》中,在《死者葬仪》中我们看到“观察者在一个冬日寒冷而雾重的早晨凝望伦敦塔桥时说,伦敦这个不真实的城市,我从未想过死亡会带走如此多的人”,“通勤者从地铁的终点站鱼贯而出,穿过泰晤士河,走向他们位于这座城市(世界的金融港)的办公地点,只为了让全球资本主义这一庞大的机器顺利运转。”。多么熟悉的画面,现代的国际大都市是不是每个城市都带着一样面具,像极了电影《革命之路》男主人公每天都要穿梭的火车站。每个人不过是世界这个超级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也许连螺丝钉都算不上。

在哈代的文学里,我们再次感受了悲剧和死亡以及伟大的智慧前瞻,再次感受了人类的无知渺小冲动,感受到了人的自我毁灭的不可遏制性,感受到上帝视角中人类的悲剧,让我们对自身充满怜悯与敬畏,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将泰坦尼克建造得更宏大、更优雅、更美丽时,殊不知在那朦胧寂静的远处,冰山亦在变大。”深刻的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同情和告诫。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必然是一个同样智慧的哲学家。

“人生只不过是行走之影,

如一名蹩脚的演员在舞台上昂首阔步、烦躁不安。

而后了无声息。

生活,是愚人口中讲述的故事,

极尽喧哗由怒不可遏,

却言之无物,如虚空捕风。”

如今,文学正以更多形式介入人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纸质的文字,电视电影戏剧都是文学的另类延伸。文学不仅是“由字所造之物”,更是“人类用自己至高至善的才智对所处世界的表现和传达”。文学绝非在简化我们的思想,反之,文学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世事的心智和感知力。

文学让我们更有力量,这也许就是我们离不开它的原因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读本书--《耶鲁文学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