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胖,钟楼瘦。

说到钟鼓楼,我想大多数人不会感到陌生,但是真正了解它的又能有几人呢?我只知道它的存在,知道鼓楼大街是八号线转二号线的换乘站,对于它的历史知之甚少。但不可否认,钟鼓楼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他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流逝的时间。

《钟鼓楼》是我看过的一部时间跨度最小的一部小说,故事从早上五点写到晚上五点,只有短短的12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里,四合院里的与四合院外的,钟鼓楼前与钟鼓楼后的,青春洋溢的与老气横秋的,经商的与从政的,相爱的与互恨的,历史上的与眼前的交织在一起,仿佛北宋年间汴河两岸的人们在清明节时上河游玩的景象。柴米油盐酱醋茶幻化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在老北京的背景里,铺染成一副喜怒哀乐的风俗画。

时间流到了1982年12月12日那一天……

在钟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中,有个四合院,四合院中有个薛大娘……这就是开头,以薛大娘娶儿媳妇开篇,一副平凡人喜怒哀乐的画面已经展开。虽然开头是薛大娘娶亲,但这并不是故事的主线,说实话,看完全书,我也没有发现主线。作者围绕这个事,几乎对四合院中每个家庭,每个人物都进行了刻画,而且各有特点,立体生动。在看书的时候,我就像一个站在四合院门口的过客,看着院里发生的一切。看着红岸师傅路喜纯尽心尽力地准备饭菜,他不在乎报酬,在乎的是他的作品能否让宾客开心,所以他会在别人揭穿他身世的时候躲在厨房默默流泪,而不是当场发作。看着荀师傅为自己儿子的女朋友发愁,他的儿子并不是没有女朋友,相反,他的儿子荀磊是出国留过学的人,现在在外事部门工作,他的女朋友也是他的同事。早年当过兵的荀师傅,并不太接受前卫的媳妇,他心中的理想人选是和他有过命交情的老战友的女儿,老实朴素,而且当年两个家庭还有娃娃亲,所以这件事成为了他的一个心结。与荀师傅的纠结不同,院子里有个热心的詹大姐,她为人极好,别人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去帮忙。但她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她那张嘴,她说话从来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也给她带来不少的麻烦,然而一次次的教训并没有改变她的性格,她依然如此。我想她如果改掉的话,她就是不是詹大姐了,她可能就是李大姐,王大姐了也说不定呢。除了薛大娘,荀师傅,詹大姐,小小的四合院里还有很多有故事的人,比如为伴奏之人跳槽头疼不已的京剧名角澹台智珠,为理想的爱情而离婚两次的慕樱,有原则的张局长以及暗恋荀磊的张局长的女儿等等。不同的人,不同的欢乐,不同的痛苦,折射出生活百态。虽然背景定位在八十年代,然而读起来却一点隔阂感都没有,因为作者描写的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而我也是一个普通人。

书中不仅有对生活的描写,还有对历史和时间的探讨。书中有一段对荀磊心理活动的描写:“尽管从很小开始,大人就给我们上历史课,就给我们讲历史,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在我心中只是一门功课,只关系着一定的分数。尽管我得到过不少满分,可是,实话实说,我其实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历史。直到我从英国回来,经过万里跋涉,终于又到达这钟鼓楼下,一眼望见了这鼓楼后身那口废弃的铁钟时,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心一下子狂跳起来,眼睛发热,嗓子眼发痒,我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感……那是一种思想、情感、知识、理想、意志和信心的综合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我头一回意识到了我在流逝的时间中所应奔赴的位置和我所应承担的责任……也许,那也就是所谓的使命感——一种把人类历史和个人命运交融在一起的神圣感觉……”这段心理活动是荀磊在意识到1982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46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产生的,他意识到了自己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历史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部分。其实我们也都一样,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都与许许多多的人共存于一个空间之中,这便构成了社会。而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阶级意识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生态度不同,道德品质不同,机遇遭际不同……于是乎便相争相斗,相斥相离,相轻相嫉……同时在也必定伴随着相依相靠,相汇相融,相尊相许……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流动变化,从整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历史;从个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命运。

然而在匆匆流逝的时间里,已经和即将有多少人,意识到了一种神圣的历史感和庄重的命运感呢?这个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它的面前,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非人力所能更改。但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一生怎么过,过成什么样还是自己能决定的,所以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管其他人怎么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