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心武老师的《到远处去发信》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等。

《到远处去发信》可以看作是刘心武老师的一篇随笔。全文虽短,时间跨度却有20余年,讲述了作者与一个邮递员的故事。

这个邮递员给作者送了数不清的信,见证过他第一篇稿件的发表,也见证了他与伴侣之间的信件往来。

在一次次的信件投递中,作者与邮递员间建立起了友谊。他们介入了彼此的生活。

有一天,门口传来了一个陌生的“信”的招呼声。作者连忙跑了出去,担心老邮递员发生了什么事情。

什么也没有,就是要退休了,带着新人再跑几天。往后呀,就开始遛鸟的退休生活了,老邮递员回答道。接着他又说送了一辈子的信,还没有收到过一封通过邮局寄来的信呢。

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到:

“我写好一封长信,装进信封,封好,贴上四分邮票。

我们胡同口中,就立着一只邮筒。我对它那么熟悉。就好像它是我的亲人。然而,这回我手里捏着待发的信,却毅然地走过了它的身旁。

我并不是要寄挂号信。倘若寄挂号信,我可以去我们这个地区的邮局。那邮局离我家并不远。走路去,只要二十来分钟。

其实,最简便的方法,是将这信径直送到邮局,甚至根本不用贴上邮票……

不。我不利用近处的邮筒,我也不直接去那邮局。我拐到大街上,坐上了公共汽车,我要一直坐到很远的终点站。在那附近,相信可以找到一只陌生的邮筒,我将把手中的信,投进它的“嘴”中。

我必须这样做。”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告诉了我们,他要这样做的理由。

“我决定立刻给马友全师傅写一封长信。他将很快收到一封从邮局邮给他的信。这信将不仅有着最精美的信封信纸,贴有最华美的纪念邮票……最重要的是,我将努力把最真切的感激和最炽烈的赞美奉献给他,并使他透过我这颗真挚的心,体验到他那平淡无奇的一生的巨大价值……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到远处去发信的原因。”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书中的老人,原本只是想走到街角,将手里的信寄出。可是当他经过邮筒时,却认为自己不能这么简单地完成这件事情。他走过一个又一个邮筒,仍旧没有寄出手中的信。

为了那个曾经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似乎只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显示对方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所以作者产生了“到远处发信”这样的念头,而老人则选择了徒步六百多公里去探望病中的朋友。

生活有时需要仪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刘心武老师的《到远处去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