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李笑来20161205

可你身边也一定有至少一个这样的人:

他们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做出更优的决策),他们善于琢磨(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他们也善于说服别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为什么呢?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挠地成长成那个样子呢?

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是不能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得很,看到一点希望就会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真相就像是火,他们就像是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的吗?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同学有一句著名的话:

优秀是一种习惯。

“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优秀的人的态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不然的话,他们会很难受的


什么是牛人?一般来讲三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有做第一的执念;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曾经难受过罢……但这么多年过去,早就习惯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学家们对人脑的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

大脑是可塑的。

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可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机理: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不要想一次拿下这么多技能,在里面找到一个最接近生活常态的项目,慢慢试着把它变成刚需。每天投入一定时间,连续做一个月,你就能感受到非常大的改变。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从来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对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健身从来不是煎熬,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刚需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而是你每天都想要去做,不做就难受的事情。


你的刚需决定了你每天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你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哪里,你的成果最后都出现在哪里。

不论你嘴上说多么想做一件事,只要你最后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那就说明它不是你的刚需。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李笑来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