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今天看完了伍绮诗小姐的《无声告白》,作为一个华裔作家,在文章中也反应出了那个年代其他国家对于中国人民的不包容以及对于当时国外的困难。

当然,全文的主基调不在于此,而是通过倒叙+插叙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十五岁少女莉迪亚由生到死的故事。文章开头,便交代了莉迪亚死了,死于不远的池塘里,但这个乖巧的女孩是自杀还是他杀?谁也说不清,直到警方结案,证明了无他人在场痕迹,判定为自杀,案件结束,但事情却远不只是如此。

全文分两部分插叙,分别描述了莉迪亚死后与生前,描述了莉迪亚的家人,父亲詹姆斯·李,母亲玛丽琳,哥哥内斯,妹妹汉娜以及邻居杰克之间交相发生的事情。

李是中国人,因为这个身份而从小倍受周遭人指点;母亲是美国人,好胜心强,希望成为一名医生,想要与众不同,曾离开家和孩子九个月远走求学,但因为怀孕返家,从此放弃自己所有的梦想,但在看到女儿时,她有了活力,她希望将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在女儿身上实现。五岁的莉迪亚为了留住远离又回来的母亲,害怕母亲再次不辞而别,默默接受母亲的教导,承载起了母亲所有的希望,学习物理,学习化学,学习生物,学习着她并不感兴趣的所有东西。这些事物是母亲,父亲殷切的目光,是母亲得以开心欣慰的一切,莉迪亚在一次考试不及格后,开始觉得这样子的生活有些难以忍受了,她开始叛逆,结果连唯一能理解她的哥哥内斯因为长久以来父母的忽视,也离开了莉迪亚。终于,在一个夜晚,她划着船到湖中心,她告诉自己,如果能游回岸上,她要告诉他们,什么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但是最终,不会游泳的她定格在十五岁的年龄。

莉迪亚是自杀吗?是的。但她只是自杀吗?不,在这背后,有无数双隐形的手,推着她往池塘中去。

这个故事,这本书,让我开始回想起现在的我们。我们多少父母,以爱之名让孩子做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事。是否询问过他们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莉迪亚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但她心里想的,全在父母的关怀中消融堆积,而后爆发。我们在为孩子作决定的同时,是否有先去考虑他是否完成,别让我们的爱束缚了他,结成茧,喘不过气来。

而李,受环境中人的指点,他希望女儿能融入到朋友中,现在的冷暴力,言语排挤。在校园中,在生活里处处常见,一句句尖酸话语的背后,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有多大?校园霸凌,自杀结束的事件屡见不鲜。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每句伤人的话都会像尖刀一样,不是一刀致命,而是在割,在刺,在剜,这是堪比凌迟的酷刑,一刀一刀在心上割,直到无法忍受。

这些事件,就如同莉迪亚一样,被判定是自杀,但真的是自杀吗?如果可以将人的思想打开看,无数的凶手就会在血腥里浮现。但现在,这些凶手只会在尸体前发出叹息或嘲笑。他们不会觉得是他们杀了他,他们只会在想这个人真傻,生命真脆弱。无奈的我们,委屈或反抗,最终成为平凡。

而书的封面也写着一句话,我感觉也可以用来作为这篇的中心: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无声告白》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无声告白》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