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爱日程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衍爱实践队多次采访黄埔江路及其附近的农民工群体,了解打散工的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及周围市民等对当地农民工群体的看法。

特写

清晨六七点,一位挑着担的瘦弱老人,连早饭来不及细嚼慢咽,只是一边赶路,一边大口吃着拿在手中的一两条油条

虽然这里大部分的外来务工者看起来并不愁温饱,穿着也大多不至于破旧,但我们仍看到过一位打开垃圾桶翻捡被人丢弃的水果的农民工。

两位来自吉林的阿姨,不辞千里来到青岛做刷漆工,只因为在这里比在家里工资高很多,可以为在家念书的孩子多挣一份钱,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衍爱日程3_第1张图片

FIRST

特写

2017

群体画像

衍爱日程3_第2张图片

柏油路两侧的街道边,紧密地排着写有各种工作的牌子:“刮腻子”、“改暖气”、“扒瓷砖”… …从需要技术含量的水电工到相对普通的刷漆刮腻,写着各自字样的招工牌子排得紧密成队,而牌子的主人们就在附近,一见有人上前便围过去。倘若无人招工,他们就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打牌、闲谈。也有的累了,便独自沉默地坐在揽活的牌子旁。

一位从事水电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在八千到一万左右,是我们在整条街上问过的人中收入最高的。其余人的月收入,主要在五千到六千左右。

他们大多来自外省,其中以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为主,以及一部分从江苏、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区过来的。在招工时,常常是同一个省份的互相招工。而许多人也是跟着老乡一起过来的。由于地域文化差别,这里外来务工的人们彼此之间沟通也比较少。

衍爱日程3_第3张图片

Second2

他人视角

2017

这里有些人素质很低,垃圾都到处扔,我们来回地捡,前脚刚走,后面就又扔下新的。”这位环卫工向我们倒出苦水。

附近的个别商店怨声载道,因为农民工挡住了他们的店门,而未受此影响的商店则基本没有这样的担忧。

当问及周围的市民的感受时,从大部分人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与这部分整日蹲在街边等待招工的农民工并没有很大的接触,因此也谈不上什么喜恶。

衍爱日程3_第4张图片

Third

我们的感受

2017

打散工的农民工不同于其他工种的农民工。他们的年龄主要在25岁以上到60岁以下,大多是为了补贴家用而跟随老乡一起来到青岛找散工。

从接触中可以感觉到,他们普遍比较朴实。此外,大部分人说话虽然带有口音,但并不是非常难以听懂。更有的农民工,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可以自行谋生。

这些特质从侧面提示我们,打散工的一些农民工的基础文化素养,是完全可以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我们所需要面对的,除了落实必要的政策和保障,更是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了解城市的规则和理念,同时呼吁市民更多地了解、尊重农民工。

只有互相了解、彼此尊重,才能推动这部分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拥有归属感,才能让城市文明关怀更多外来人员,促进农民工城市转型。

衍爱日程3_第5张图片

衍爱

2017

文字:闫伟芳

摄影&排版:毕莹

衍爱日程3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衍爱日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