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华文明视角与现代科学


    中华文明背后的一些思维和视角其实能对源自西方文明的科学和哲学带来新的启发。早期的例子包括:莱布尼兹发现自己的二进制世界观和伏羲六十四卦十分契合。同样是受太极阴阳的启发,丹麦量子物理先驱波尔提出了互补原理,和基于此之上的哥本哈根诠释。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_第1张图片

    我认为,除了上面这些比较表面和形式化的例子,如果继续深挖中华文明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许能够启发更多深刻的想法,甚至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科学和哲学正在面临的瓶颈(如基础物理前沿问题,通用人工智能,意识问题等)。也希望通过此文章收集各位专家的意见。会不定期更新以下列表。这些观点是通过相当浓缩的文字表达,没有时间引经据典,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1) 没有上帝视角

     没有一个独立存在于所有个体和系统以外的观察角度。任何视角都是内在的(即一个子系统对另一个子系统的视角),关系性的。另一方面,西方思维喜欢假设存在一个系统以外的观察角度,强调物(object)和我(subject)的分离。这也成为了西方科学理论和实验的一个基本假设。把这个思维引向极端,就是西方的上帝视角。也许这个思维正是源自西方的上帝宗教信仰。

      中华文明反而比较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规则的订立也是为了规范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伦理)。因此,中华文明没有发展出从上帝视角理解事物的思想。

      西方不是没有探讨关系,但是所有关系都可以还原成人与自然(或上帝)的关系。规则的订立是基于人与上帝的某种契约。而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关系是主要的。这种关系甚至决定了个体的部分特性。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_第2张图片

2) 自然法则不独立于人

     在中国传统思维里,即使是天(指自然法则,也可以是指道)也可被人所影响。自然法则并不独立于天地之间的物或人。【这个的依据是在古代中国,一般认为民意可影响天,天意则通过各种吉兆或灾害表现出来,让皇帝知晓。】

     与之相对的,在西方思维里,自然规则是绝对且独立于人的意志的。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_第3张图片


3) 最本质的东西是变化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变化。这个变化表现在几个层次:万物在不断变化之中,万物本身是通过变化衍生出来的。甚至,法则(道)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形成之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遵循的规则,并非永远的规则。因而最本质的规则,必须是不断被(人,主体)创造出来,不断形成的。

    与之相对的,西方思维的本质是发现和遵循一个不变的真理。时间是这个真理之外的一个量。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_第4张图片


4)  以算法思维主导,而不是公理化系统

     吴文俊对中国算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古代数学通过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归纳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这种算法思维是和希腊的公理系统思维十分不同的。公理系统是通过一些公认的,不可怀疑的公理,一步步推导出各种结论的。根据爱因斯坦,这也是现代科学得以出现的两个基础之一。
     算法就像道,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各种(不断被创造的)算法可让我们遵循。而公理系统和西方数学就像不变的真理,绝对且唯一。
     人工智能从符号系统发展到现在的以算法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也许中国思想可以为其做出重大贡献。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方思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