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年轻?
就是当你对“新鲜感”还有热望,
像《花少3》那样。
前晚,《花儿与少年3》落下帷幕。
届此之时,我们不妨来对本季的《花儿与少年》做一个整体的复盘。
维度1:口碑评分
《花儿与少年3》目前豆瓣评分为7.2,这个分数略高于前两季,共7575人参与评分,在二季度上档的45档综艺节目中跻身评分Top3。
维度2: 舆情热度
《花儿与少年》系列似乎自带热搜体质,延续到第三季依然如此。在微博话题榜、综艺榜占据双榜第一,#花儿与少年#的话题阅读量高达98亿次,话题讨论量超1027.8万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季微博热搜超68次,热门微博(视频)及头条文章共637条。
维度3:播放量
《花儿与少年3》虽仅有芒果TV与优酷两个网络释放端口,目前在网络端播放量却突破20亿,平均单期播放量1.66亿,同样在二季度45档综艺中上榜Top3,。
这三个数据共同指向了什么呢?
年轻受众。
据百度指数人群画像显示,豆瓣豆瓣、新浪微博、芒果TV、优酷分别有81%、73%、75%、76%的用户年龄在20-39岁之间,对应的则是1978年-1997年出生的以80、9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群。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豆瓣评分、网络舆情、视频播放都在二季度综艺竞争中跻身前三名的《花儿与少年》,是一档在年轻受众中颇有竞争优势的节目,且覆盖面较为均匀——无论豆瓣中更偏向于文艺范儿的年轻人,或者微博所中更偏向于潮流范儿的年轻人,都是它的拥趸者。
那么,为什么《花儿与少年3》在年轻受众中可以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力呢?
年轻化的嘉宾设定
“人设观”在中国综艺大行其道了几年,于是大家似乎纷纷掉入了套路的窠臼,惯性地坚持着嘉宾要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受众,当然,代表不同受众最佳的“利器”就是不同的年龄。
然而,《花儿与少年3》却反其道而行之。本季“花少团”的嘉宾最大35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28岁。分开而谈,他们各自在年轻群体中有各自的粉丝受众;聚集起来,他们便成为了打开年轻受众群体的重磅炸弹。
如果说,年龄层各异的嘉宾人设在受众策略上走的是“纵向”的影响力,即利用各个嘉宾在各个年龄层抓取影响力;那么,《花儿与少年3》这般年龄层相仿地嘉宾设定在受众策略上走的则是“横向”的穿透力,即利用各个嘉宾在年龄层中相仿但又各有区隔的受众群将年轻受众一网打尽。
所以,《花儿与少年3》能在年轻群体中有这么强的影响力也就不足为怪了——年轻偶像自身的影响力先下一城,而《花儿与少年》的旅游体验属性,又让年轻人能在年轻偶像身上找到最好的自身投射,激起他们的共鸣、向往与欲望。
反套路的节目设置
什么是年轻?就是当你对“新鲜感”还有热望的时候。
所以年轻人就是对创新最敏感,对套路最反感的一个族群。他们需要意外、需要突破、需要挑战、需要大胆,打破旧有的陈规、既定的程式、流俗的套路,为青春的火焰加柴添薪。
第三季的《花儿与少年》大概就是在“反套路”上击中了年轻人high点。
从来都是集体旅游,那么分开旅行怎么样?于是在第一个叙事单元中,陈柏霖一人一狗“流放”非洲,“花少团”其余成员集体体验巴西。同样都是年轻人的旅游方式,你要哪种?
从来都是不回头地旅游,那么故地重游怎么样?于是当陈柏霖与大集体汇合后,又再次回到了纳米比亚。陈柏霖说,“好像回家哦”;“第一次是探索,第二次是参与”,“我觉得在这边,已经有生活的感觉了”。故地重游,一个人的体验与一群人的共享,显然是两种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从来都是固定的“身份设定”,那么轮流当导游怎么样?第一站是井柏然,第二站是张若昀,第三站是陈柏霖。张若昀说,“我其实是一个自己照顾自己的人,也不太照顾别人,有点畏惧人际交往,但其实经历了这次当导游,让我觉得,所有这些都很重要。你既需要照顾别人,也需要被别人照顾。”身份的置换,可能让你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他人。
从来都是浅尝辄止,那么真正体验一把深度旅行怎么样?旅行不再是打卡式地走马观花,而是你要用两天的时间去学习、排练舞蹈,只为了参与当地狂欢节的十几分钟;是你要用两天的时间去理解、训练保育动作,只为了能在三分钟内成功转移长颈鹿。浅尝辄止的旅游,你只能用眼睛看到倏忽的风景;深入肌理的协作,你才会用心眼看到永恒的美好。物质生活的提高,已经有很多青年能够实现第一种旅行,而第二种旅行甚至连“花少团”这样明星级别的中国年轻人都鲜有经历,张若昀说,“保育长颈鹿,这么独一无二的体验,如果不是来这个节目,我想都没想过”。而这种引领式的新鲜感,恰是电视节目的意义。
不同流俗的品味
作为大众文化的综艺节目,它的一个社会使命是“社交货币”。
这个社交媒体经济学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利用与他人分享事物的特质来塑造自己个人的产品、思想与品牌。
对于渴望分享、渴望交流、渴望社交的年轻人来说,《花儿与少年3》似乎是不错的“社交货币”。
从摄像、剪辑、音乐、文案、花字到特效,《花儿与少年3》的质感与格调无疑都是分外个性而不同流俗的。
这个节目里,看得到文字的品味,“除了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其他时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汪洋一般的夜里,少年们快乐得像一座森林”;
这个节目里,听得到音乐的品味,不但华晨宇的主题曲《寻》透露出一种不同于流俗的高级感,而且节目中的背景音乐也是那么恰如其分,那么耳目一新,全然不是泛滥得乏味的状态。
80后的年轻人多是在物质条件愈发富足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与此同时,是他们所追求的愈发精致的生活品质,愈发高级的艺术品味。因此,对于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受众而言,能让他们形成自我认同,进而发行“社交货币”的内容产品,必然是精致的、格调的、不同流俗的。所以,为什么《花儿与少年3》能被持续热议,为什么豆瓣青年愿意给《花儿与少年3》高分,其实背后投射的一方面是青年人自我建构、自我认同的内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对个人品牌、个人形象的外部塑造。
结 语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是《花儿与少年3》的忠实拥趸。我喜欢吴梦知天马行空的文字想象,我喜欢背景音乐的清新脱俗,我喜欢画面质感的美妙捕捉,我喜欢年轻偶像的青春气场,而我最喜欢的,则是“花少团”在非洲动物保育的篇章,因为它让我从此多了一个梦想——去哈纳斯做志愿者。
张若昀说,“其实我一直在想我们来到这里的意义,因为如果作为志愿者来说,我们八个人的贡献其实配不上他们跟我们说的这么多,人家拿到这个证书的,人家肯定做了很多,但我们来的意义,可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志愿者的工作,看到哈纳斯,然后也让中国所有看这个节目的人看到,让更多人有可能对保护野生动物的事情产生他的志愿,这是我们来到这儿最大的意义。”
显然,我是被这个号召击中的人。
希望,如果还有下一季的《花儿与少年》,请你为包括我在内的更多年轻人,探索与分享更多宝贵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