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市场爆发超预期 新三板企业创新接地气

自201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一直吸引着从产业界到学术界、金融界的密切关注。

进入2017年,令人更加欣喜的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速度,比预期更好。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市场持续爆发的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似乎已经在“四大家族”垄断的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之外,找到另一条突围之路。

市场增长超预期。

近期,部分新三板挂牌工业机器人企业、上市公司亮出的上半年业绩令人欢喜。

新三板工业机器人企业伯朗特发布的一季报显示,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20万元,同比增长142%;净利润近800万元,同比增长300%。

刚转板不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拓斯达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则显示,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达到5300万-6100万元,同比增长77%-104%。

如果这只是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的一个“切片”,那么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则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未来进行了更全面、乐观的估计。

IFR官方报告预测,尽管整个亚洲市场工业机器人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到2019年,全球机器人销量的40%将在中国。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业内的专家。“我认为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比看得到的还要乐观。”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在接受证券时报新三板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现在发布业绩的还都是大企业、传统行业的,中小工业机器人企业增长可能更快。”

毕亚雷举例说,2016年,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动员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给机器人中小企业进行免质押贷款,“当时他们放了11亿的贷款,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企业自然增长都很快,基本上没有什么坏账”。

这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景象。

这一数据将继续加强。“今年他们想放去年的三倍,也就是30亿的贷款,给机器人企业。”毕亚雷说,“而除了招商银行之外,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等金融机构也盯上了机器人企业。”

毕亚雷介绍,目前我国的机器人统计,并没有太大的共识,尤其是传统的机器人统计方法,只统计机械臂,“是统计不出多少东西的”。

随着机器人换人潮流的推进,毕亚雷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浮出水面,比如智能装备、可穿戴设备等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已经纳入统计的行业企业。届时大家看到的机器人企业数量、规模都绝不止目前看到的数据。

高端化加速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火爆,也带动了传统机器人制造国日本。

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统计,2017年一季度,该产业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48%,达到457亿日元(约合27.5亿人民币),并预计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值将创下历史新高,日本各机械厂商纷纷打算提高工业机器人的产能。

上述消息一出,关于中国机器人行业落后国际市场多少年,“高端行业低端化”等观点,再次受到热议。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在减速机等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同行相比发达水平落后是现实,但也许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并没有那么落后。

2016年5月,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对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出调整规划,并要求5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同时,该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白皮书》解读称,国家层面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及做好产业发展引导上,其中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是重要一环。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提供的数据也显示,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但正在加速追赶:2016年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93%,占国产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四成。他还表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高端工业机器人在本土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所以,不管是高端机器人销售增速、整体占比,还是政策支持,都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智能化、高端化加速明显。

“接地气”的另类突围

“传统的机器人行业,比如六轴机器人、减速机等,我们和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还有差距,这是现实。”毕亚雷表示,“但是德国、美国的企业和我们交流的时候,更羡慕的是,我们的工业机器人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在汽车等应用工业机器人较早、应用能力较强的领域,外资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形成了ABB、库卡、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这“四大家族”垄断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印象。

不过,有时候传统的优势可能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束缚。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依托中国庞大、各异的市场需求,逐渐探索出一条另类的突围之路,即基于新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倒逼的技术创新,以不同于传统标准化工业机器人的形态,发掘、培育了更多细分市场,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毕亚雷认为,机器人主要还是代替人来做事情的,有很多企业,比如电子行业,要求的机器人不仅仅是传统的机械臂,还要能够自动感知、决策、执行等,这种机器人的很多结构和传统机器人都不一样。

例如新三板企业中源智人(833135)就是一家研发生产智能图像检测机器人的企业,这种检测机器人在使用机械臂的同时,还要求机器人用“眼睛”发现电子产品的瑕疵,来取代人工检测。这种应用场景,就和传统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重工等领域的工作场景完全不同。

“事实上3C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非常迫切,传统机器人厂家却没有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新进去的厂家则会想各种办法来拿订单。”毕亚雷说,“中国工业能力提升非常快,他们会去了解客户原来人工是怎么做的,然后给客户建议,方式怎么改变一下用机器人来做。这种故事在中国到处都在发生。”

因此毕亚雷认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在应用技术、细分领域上走得非常快,具备很多令国外羡慕的优势。

开始走向海外

在应用场景上实现另类突围的同时,部分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已开始向海外市场推进。

伯朗特2016年年报显示,当年公司的国外市场开拓进展明显,外贸销售由上年的510万增加到1100多万元,同比增长124%。

这部分收入占伯朗特整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不足4%提升到5.5%,市场开拓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土耳其等国。

伯朗特董事长尹荣造在接受证券时报新三板论坛记者采访时称,公司现在做外贸的人手其实并不多,只有五六个人,采取放任式的市场开拓策略来“试水”。“外贸扩张需要有一个时间的累积,现在还是先把队伍扩大。”

不过在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时候,尹荣造也表示,现在当务之急是占领中国市场,然后国外市场是随之而来的,“经过了国内的残酷竞争,说明产品的竞争力很强,国外会有市场的”。

除了伯朗特之外,中源智人的智能图像检测机器人,也卖到了日本,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海外市场之旅慢慢打开。

但在毕亚雷看来,这还不是特别普遍的现象。“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虽然开发了很多种不同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应用非常广泛,但是更多还是‘土办法’,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毕亚雷认为,相当一部分的出口,是因为产业转移,口碑被带出去,才形成的销售。

毕亚雷认为:“国际化是下一步要做的。”

相关阅读:《DNA储存“电影”测试成功 生物芯片行业有望迎来布局良机》

相关链接:http://www.zqt888.cn/html/djyj/357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爆发超预期 新三板企业创新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