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思维没个毛线用?

@西格玛的小马甲

好吧,这是个标题党。

因为互联网思维还是有用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互联网思维对企业而言没什么用呢?

有这么几种观点。

观点一:

“因为说的人多了,它便没了用。”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当一个概念全民都在说的时候,它原本的含义和价值就淡化了。

大家都在说这个概念,走心的少了。

P.S. 在这个一日不刷朋友圈便觉自己面目可憎的浮躁年代,想走心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观点二:

“互利网思维更强调思维方式,执行层面的东西比较少。”

有人说,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李彦宏、周鸿祎、雷军这些互联网公司大佬,大佬们的思想当然要宏观一点、抽象一点,

缺少执行层面的东西也属正常。

我的观点:

“互联网思维如果缺少一个便于记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就会很难学,更别提怎么用了。”

当然,上面观点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的。

因为我对教学设计方面比较熟悉,

所以就这个角度说一下我的观点。

我们知道,

记忆和理解是学习的基础。

当一个知识便于记忆和理解时,

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

举个栗子!

我们平常说泰国的首都曼谷,

实际上是一个简称,

泰国首都的全称是

“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地娃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

共41个字。

要把这41个字都背下来,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我们要记住下面两首诗,

应该要容易很多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这两首诗共48字,

因为有画面感、押韵,

所以更好记。

所以互联网思维想要有用,

它应该是形象化的、逻辑鲜明的、是与我们以往知识和经验相关联的,是更容易被记住和理解的才行。

好,

我们来看看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几大理论,

哪一种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1、小米的7字箴言

“专注、极致、口碑、快”,

(图片来自《参与感》)

为什么互联网思维没个毛线用?_第1张图片

这是相对较早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容。

2、《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包括:

(1)用户思维;(2)简约思维;(3)极致思维;

(4)迭代思维;(5)流量思维;(6)社会化思维;

(7)大数据思维;(8)平台思维;(9)跨界思维。


为什么互联网思维没个毛线用?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这是继小米7字箴言之后对互联网思维的系统总结。

3、指数型组织

包括11个最强属性:

最重要属性:宏大变革目标(MTP),激励人们创造出自身的社区、群体和文化。

五大外部属性(SCALE):有利于组织的快速扩张

五大内部属性(IDEAS):保证良好的控制机制


为什么互联网思维没个毛线用?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微信订阅号“指数型组织”)

这是最近美国的奇点大学总结的关于互联网思维落地的一套思考框架。

上面哪一个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呢?

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看上面三个理论的过程,

是不是快速扫一眼文字然后盯着图看了好久?

嗯,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因为图比文字更容易阅读和理解。

那么上面哪个图让你理解起来更容易呢?

第一个图想看懂并不容易,

第二个图最复杂,

第三个图相对简单。

为什么第三个相对简单?

因为第三个图分成了明显的三个部分,

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明显。

这会让学习者记忆和理解更容易。

想想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SWOT分析法吧,

这种方法之所以应用广泛就是因为它简单易记。

指数型组织理论为互联网转型提供了一套简单易记的思考框架。

从教学设计角度讲,

这是让学习者学会它的前提。

另外,我们知道,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其对企业的改造已经从传播、营销环节,

渗透到了生产、研发、设计等全价值链。

而在指数型组织理论之前,

更多的互联网思维都是集中在传播和营销环节的,

事实证明,这样根本行不通。

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一套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企业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组织变革、

产品开发、社群营销、资本运作等多个环节。

相比之前的互联网思维,

指数型组织理论站在更高的视角上,

讲了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如何调动内外部资源让企业实现爆炸性增长,

同时,

也讲了在企业内部如何做好控制以保证稳定性。

总之,指数型组织理论,

是我目前接触的有关企业互联网转型或互联网思维的最系统的理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互联网思维没个毛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