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无心发怒

庄子说,怒气虽发,并不是有心的愤怒,那么怒气出于无心而发了;在无为的情况下有所作为,那么这作为是出于无为了。要宁静就要平气,要全神就要顺心,有所为要得当,就要寄托于不得已,应事出于不得已,便是圣人之道。

        我最能领略无心之怒,这简直是很有美感的一种滋味。很早之前读过魏巍写的“我的老师”,里面有一句,老师的教鞭落下来,我就拿青石板轻轻一迎,对着老师狡黠地笑了。所以,对孩子而言,长辈的无心之怒是颇能激发他们的愉悦心情的。

在家中,儿子也颇能享受那句话,只是一个字,在他临出门前,轻轻呵斥一声,滚。他便屁颠屁颠滚出去了。

犹如泰戈尔的“金色花中”的那句,你这个坏孩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倘若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能自在地运用这种无心之怒,那么,怕也是能大家各得其乐的,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不把生活过得有趣一点呢?

冰心的那个书斋上的题词,“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私下揣摩,会不会也是出自于庄子呢?我没有读过冰心太多的文字,印象最深的,乃是这一句,“墙角的小花/它孤芳自赏时/它的天地便小了。”颇有一些哲学的思考在里面的。

细细地感悟,曾国藩家书中的那句“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不是很彻底的务实呢?

哈哈。

圣人本无为,在不得已时而为之,这怕是另一种人生的况味了。我不是圣人,所以对文照己,就能照出我许多的渺小来,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藏在旗袍下的小来”。也因此,我就很自然地宽宥了自己。

呵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3.无心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