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宝在第二次课上讲了建立素材库的“六取六舍法则”。写作素材怎么搜集积累、怎么使用,就像一团乱麻一样令写作者抓狂,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为大家支招解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招——掌握搜集的类型,聚沙成塔
我将素材搜集积累的方法分为三种类型:
一、“有的放矢”型
当妈妈的都知道,一日三顿吃什么,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但如果孩子提出了要吃什么,你就有了目标,就会提前到市场购买原料,没做过的菜还要到网上搜搜做法,然后直接下厨做了便是。
“有的放矢”型就像按需求做菜一样,先定主题,然后依据主题集中迅速有针对性地进行搜集。
举例:比如我要写一篇关于提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故事力的文章,那么,我就做了下面三件事——
1、关键字搜索:在微信搜索中输入“故事力”展开搜索,一看相关文章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的,自己有无必要再写;二看有无相关可以借鉴的素材;
2、展开头脑风暴,寻找所有和主题相关的素材,比如看过的书、电影,听过的歌,我和女儿沟通中用过的实例等等,用来充实文章的内容;
3、主题阅读:集中快速翻阅或者重读了《故事思维》《全新思维》《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等有关故事力和亲子沟通的书籍,试图找到一些理论支撑。
二、“水到渠成”型
会编织的妈妈都知道毛衣是怎么织的,分别织身子和两只袖子,最后再缝织在一起,一件毛衣就大功告成可以穿啦。
“水到渠成”型就像织毛衣一样,耐心地、慢慢地积累各个素材,当一件件备好了,文章自然就成形了。
举例:比如我之前读到动机在杭州在其知乎自选集《幸福课》里对比工作设计原则和游戏设计原则,觉得很有意思,很有触动,就摘记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又在《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中读到有关工作中即时奖励的内容,这也是与工作机制相关的内容,就也记录了下来。它们丰富了我对“如何让工作变得有趣些”的想法。
然后,我又刚刚看到《全新思维》里提出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其一称之为“设计感”。虽然这里的设计感主要指的是增加物和环境上的美观,但我受到启发,即如何提升一份看上去很无聊的工作的“设计感”,使从事这样工作的人(比如我)能有兴趣、有动力去面对。
素材逐渐多了,画龙点睛的“题眼”也找到了,一篇文章几乎水到渠成,只待我拿线将它们串联起来了。
小提醒:如果感觉你的“毛衣”还缺条袖子,或者这条袖子织得不够好,不要着急忙慌地就穿出去。另外,也要注意袖子和身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适,否则整件毛衣看上去就会别扭不和谐。
三、“无心插柳”型
作为一个妈妈,我有一点点“收藏癖”,各种扣子、彩线、花边、丝带、用完的电话卡会员卡、包装盒子等小玩意儿我都备一些,留一些。说实话,在完成学校五花八门的手工、实践作业过程中,这些东西绝对发挥了“幸好家里有”的作用。
“无心插柳”型就是这个意思,当你读书看电影听歌,当你去旅行参观听课,当你和朋友聊天,当你浏览大神们的饭团小密圈读书会,总之随时随地,只要有令你一惊、让你一动的东西,都可以记录下来,放入你的“百宝箱”。
在你写文章的时候,说不定你就能在其中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例子,或者一句符合情境的歌词,一个锦上添花的句子。那时,你一定会生出“无心插柳柳成荫”“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感慨。
举例:我在写《我们有共同的过往》这篇散文的时候,就从自己的“素材箱”里扒拉出来一句很贴合的歌词,那就是许嵩《山水之间》中的一句:“林中抚琴曲委婉, 群山听懂我悲欢。泪如雨落才知过往剪不断。”
还有一次我在年级家长群里看到心理老师分享了纪伯伦的一句话:“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一部分的我消耗了另一部分的我。”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因此印象也比较深刻。后来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正好用上了。
第二招——运用便捷的工具,高效存放
我推荐三个个人感觉好用的素材搜集APP。
1、萝卜书摘——用于纸质书摘记。
我寻找了好久可以直接将纸质书上的语句变成电子版的工具,一直未果,直到今年上半年遇上这个“大萝卜”。
使用方法:拍书、选定区域、识别。每天可以免费识别三次,之后需要购买,价格不贵,关键是识别率特别高。扫描条形码,书名信息可以直接显示。书摘模板风格多样。摘记下面可以写上一点想法。此外,你还可以浏览其他书友们的书摘。
2、锤子便签——用于素材存放。
这个APP跟了我好几个月了。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也可以存放各类素材。
使用方法:可以文字输入,复制粘贴,插入图片、链接;可以分类存放,可以移动便签,可以用关键字搜索;还可以一键分享便签内文字,也能生成图片后进行转发。
类似的便签应该还有不少。
3、讯飞语记——用于语音输入。
这个APP在我发现“萝卜书摘”之前帮了我大忙。我通过朗读,将我需要的内容直接变为了文字。
使用方法:除了便签功能外,主要是可以语音输入,识别为文字,分辨率相当高。我还没用过但据说很好用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用“说”代替“写”,当你不方便打字的时候,就用它记录你的火花灵感,记录你的所思所想吧。然后进行修正就可以啦。
当然还有许多笔记类APP,比如印象笔记、云笔记等,都可以分类存放自己的素材,只不过我本人未用,所以不多说了。
第三招——进行适当的整合,按需取用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像真的不太恰当,既然不太恰当,为何我还用呢?),上述搜集素材的行为是不是就像收废品或者叫收破烂儿的?当破烂儿收上来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吗?当然不是。如果身边有收破烂的小型集散地,你不妨去看看哈。
一、分类
用编织袋收走的破烂杂乱地堆放在一起,首先需要进行分类,报纸杂质归一处,废铜烂铁搁一块儿,易拉罐饮料瓶放一堆儿,旧电器等等。
我们各处搜集来的素材也需要进行分类,根据自己感兴趣、擅长的领域先分几个大类,每个大类再细分小类,甚至具体到一篇文章的主题。这样方便我们囊中取物,否则要想在庞大的素材库里找到合适的,虽不能像大海捞针那么夸张,但也着实有点困难。
举例:我的素材箱里有一层是关于亲子教育的,里面又分为好几个小格,比如“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干涉”、“如何增强孩子的力量感”、“如何提升父母的故事力”、“游戏力”等。还有一层是关于时间和精力管理的,里面又分为“暗时间”“核心习惯”“专注力”等几个小格。
东野圭吾的小说《第二个梦想》,讲的正好是关于母亲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压到孩子身上最后导致悲剧发生的故事,我就将这个素材放入“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干涉”这一格里。
后来看到《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用课题分离角度分析父母不需要对孩子的课题负责,也正符合这个小格的“胃口”,迅速归入其中。
刚刚看的电视剧《司马懿之军师大联盟》中,曹操对才华横溢天性宽厚的曹植宠爱有加,却错误地要求他参与太子之位争夺战,结果不仅落败还耗费了本该用来吟诗作赋的青春年华,实在令人叹息。此也应算为一例。
二、整理
收集起来的破烂儿绝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放置在那里,它们每一件都会得到处理,比如为了节省空间,易拉罐会被踩扁,纸箱会被拆开叠平;为了易于搬运,报纸和杂志会被一摞摞捆好扎紧,诸如此类。
我们搜集的素材也是如此,不能整篇地放在那里,或者只是丢进去一本书、一部电影的名字,一篇文章的链接等,而是要进行初加工、整理,使素材以其最佳姿势存放在格子间里,到需要用的时候能直接放入文中最好,就算需要再修改也比直接从一本书、一部电影中临时去找要快得多。
还以东野圭吾的小说《第二个梦想》为例,我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叙述性概括,并加上几句自己的所思所想。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要写这个主题的文章时,我就可以直接引入这个已经加工好了的素材,想必也能提高一点写文的速度吧。
三、分送
分类整理好的破烂儿,会被送到各自合适的去处,比如废品收购站、二手市场、衣物回收处等等。
整理好的素材怎么分送到我们的文章中呢?按类查找,按需取出。但写文章肯定比处理破烂儿复杂多了(请原谅我一直把搜集素材比作收破烂儿!),至于所有相关素材是否需要一股脑儿都用到文章里、怎么找到最合适的素材之类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参考田宝老师讲的“六取六舍法则”——
1、取经历舍传闻: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生动的。
2、取新舍旧:如果需要举一个例子说明某个观点,寻找刚发生的。
3、取小舍大:不要泛泛而谈,越具体越好。
4、取少舍多:同时有几个素材都可以说明问题时,只取最典型的即可。
5、取实舍空:少空洞理论,多务实求有用。
6、取深舍浅:挖掘更深层的素材,不要浮于表面。
我花了一晚上总结归纳出来的三招,能否帮你解开素材的那团乱麻呢?
请你反馈给我吧,谢谢!如果你有更好的招数,也分享出来吧。
卓娅xyz-文章健身房-心理学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