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纸质书与电子书而纠结么?

你还在为纸质书与电子书而纠结么?_第1张图片
纸质书or电子书?

不久前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爱读书的童鞋的遭遇,网上买书简直买到剁手!都是一千一千(块钱)地购买书籍,一面心疼钱,一面心疼自己——毕竟爱读书不是件坏事。这位童鞋在网上向广大豆油咨询,面对即将下单的一千块钱的书怎么破。

怎么破,当然是快递到了用刀子和指甲一起破咯。(开玩笑)

我一看这提问便当即发挥了自己的经济头脑,写下了我给出的解决方案——用其中的五百块钱买个kindle,完了就直接下载电子书看,破解完毕。

楼主给我的回复与我想象中的一样:(他)只爱纸质版(书籍)。

自然猜猜也并没有想着自己的答案会得到楼主的青睐,不过是抱着一颗节能减排的心去认真作答一个问题而已,何必较真。

反观自己,自从去年入手了kindle以来,的确减少了一些买书的举动,甚至连当当亚马逊帐号都忘得差不多了。不仅如此,我还兴致勃勃地充当起了kindle的客服解说员,义务为向我咨询有关kindle问题的童鞋们答疑解难,连室友们都一致认为我绝对适合做一名光荣的天猫客服。在我的洗脑和安利下,周围的童鞋们纷纷举钞霍霍向kindle。我的一个室友拿到kindle后也不禁对其赞不绝口,觉得阅读确实方便了不少。

你还在为纸质书与电子书而纠结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自己呢?猜猜刚才说道自己自从买了kindle之后就减少了购买一些非必需的书籍,确实省下了一笔买书钱。可是,事实证明,后来也没少买。而且有些书也是非买不可。

作为一个喜欢书的读者,我毫不掩饰自己是更偏向纸质版的。相信很多童鞋都和我一样,觉得唯有纸质版的书籍读起来才更有“感觉”。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阅读的“感觉”?

简单总结以下,猜猜这里认为纸质书籍具有以下的几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首先,便于翻阅。乍一看来,“翻阅”不过是个动词,但这个动作只有纸质书才能赋予。翻阅的好处就在于,读者可以更直观地去搜索到信息的对应出处。可电子书里的搜索功能难道不是更胜一筹么?非也。电子书搜索功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事先对你所打算搜索的内容知道个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字,你才有可能成功检索到你所心仪的那个段落。可纸质版书籍就完全用不着这个条件。而只需在头脑中对你所要查询的内容有个模糊的印象即可,这个模糊的印象天然地包括了读者在阅读书籍时头脑自动保存的那句话在书中的大致位置——这种情形颇类似于一个人前往某个目的地时头脑对沿途风景保存下的或多或少的痕迹——于是你很可能随手翻不了几页就可发现答案,同时你还会在这样的手动检索过程中收获游戏一般的喜悦感。

其次,方便标记。这一点可以说是传统的纸质书对先锋的电子书在速度上的超越。有的读者喜欢在书中对某些内容显示他(她)独特的关照,便会在书面上用一些彩色记号笔或铅笔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勾划出来,甚至学习钱钟书的“饱蠹”精神对书中的内容作出闪耀着自己智慧火花的注解和评论。电子书当然也可以高亮、勾划语句,至于效果如何大家动手操作一下便知。

再次,具有仪式感。纸质书拥有一个实体的外在形式,有的书籍会对读者有阅读时间、阅读地点的要求。比如你打算查看《康熙字典》,那么你不大可能在地铁里看,因为这套书体积比较庞大,即便是单册也比一块砖头请不了哪儿去。再比如你要看梭罗的《瓦尔登湖》,貌似也不大可能在逛街的时候看,因为它更需要读者平心静气地去进入作者所营造的环境并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纸质书既然有自己专属的实体,那么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就更容易在潜意识里将书籍拟人化,我们会设想自己是在同一个对象在沟通交流,从而更容易产生一种对书、对知识、对灵魂的尊重。而电子书,不管是通过手机上的读书APP还是kindle,我们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一堆无依无靠的文字,我们要想达到像纸质书一般的阅读效果可能会在无形中多投入一些精力。

当然,还有其他的优越性。比如纸质书籍比电子书要更贵些,于是我们买了书之后起码会看在钱的面子上对纸质书青眼以待,而宁愿让那些不管是kindle里还是电脑硬盘里的无数本电子书继续沉睡下去。

事实上,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罢,它们都不过是文字内容的载体。我相信像我一样买了kindle的童鞋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觉得它的墨水电子屏幕能够像纸质书那样不反光,尽管用kindle看的是电子书,可我们还是因为它比起其他的电子屏幕来更像纸质书的阅读效果,选择了它。可见即使是一个用kindle在进行阅读的人,其骨子里终究还是一颗热爱纸质书的初心。

你还在为纸质书与电子书而纠结么?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管阅读载体如何,作品毕竟还是要凭借文字说话的。面对不同的获取这些文字的渠道,我想我还是会继续阅读下去,让那些闪耀着人类智慧结晶的文字把自己眼前的世界照得更明亮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在为纸质书与电子书而纠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