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June - 摔跤吧,爸爸

很多很多年前,我离开父母,来到一个繁华陌生的大城市上学。记得第一次打电话回家,电话刚接通,我这边就控制不住鼻子一酸,哽咽住了,一句话说不上来。我拼命平复自己的声音,让它发出来的时候不至于颤抖。这样电话两端沉默了一会。

这个画面,同样出现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

如果亲情还在,看到这幕应该还会很感动吧。

可现在我很少为这个哭了。

其实我算一个阿米尔- 汗粉,但我发现看这部片子,要跳出三傻和PK的光环,因为他这次找了一个很不寻常也不讨喜的题材、一个很冷门的领域:女子摔跤,在印度。

对于这部电影,喜欢不喜欢,我的感觉是两面的,也是复杂的,甚至有点自相矛盾。

有人将它看成一部父权的电影,在女子地位不高的印度,爸爸留给了女儿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可我看到的却是:她们一开始也是被逼着学摔跤,仅仅因为自己揍了两个男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两个女儿受整村人的笑话,让素食的妈妈让出厨房煮鸡肉,一直坚持一直坚持。这也算让她们选择人生路吗?其中一幕俩女儿骗爸爸说头发太长了给摔跤带来许多不便,以为这个可以逃过训练,没想到爸爸第二天就叫人把她们的头发给剪了,不论她们怎么哭喊着求乞,答应做一切事情挽回头发。在印度,一头长发对女孩是多么重要啊。这哪里有自由,但过后我又想:其实爸爸剪掉的不光是她们的种种借口,而是社会在她们身上的束缚和枷锁,因为女孩留长发的时候,没有体验过短发的清爽,她们留长发完全是因为没有女孩剪短发,世俗也不容许她们留短发,女孩就该有女孩的行为打扮。虽说爸爸帮她们下了这个反世俗的决定,另一方面却释放了两个女孩。回想有多少情况下,父母替我们做的决定被冠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出发点呢?我们又有多少次买帐呢?

这很真实,至少我也经历过。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权的片子,爸爸为了生儿子试遍了各种方法,甚至只能在周日爱爱,我也是醉了。看到阿米尔-汗 听到下一胎还是女儿时失望的表情,我不禁有点黯然,毕竟我小时候也被重男轻女打击过。我妈老说,奶奶特别不待看我和我妈,就因为是个女孩,小时候听了这话心里特别不好受,但奇怪的是和奶奶生活,我从来没感受到过奶奶的歧视,这件事我也没去考究。现在我倒觉得,是我妈骨子里的重男轻女让她自卑然后又想把这种自卑嫁接到我身上。不论谁是谁非,我的童年受此影响已成事实,而且从小就下意识地将自己当成男孩长大,我觉得现在我在这个男性主导的行业也是inevitable。

也许它是否父权或女权的电影并不重要,我的答案是yes and no。我倒是觉得,它启发了我锁定自己想要的目标去奋起追求,不计较是否全村人在笑你,也不计较它是否标新立异。

你越强(powerful),你的选择就越多。

最后爸爸被困在清洁间里,吉塔自己一个人完成比赛将影片推到高潮。回想以前最初比赛,是爸爸想方设法让她有资格参加,全国赛有爸爸给她出谋献策,即使在半决赛有教练指导她攻略,也有爸爸教她另一套令她能晋级决赛。原本我以为爸爸会最后一刻冲回观众席,给出关键的指导,或给吉塔打一剂强心针,但是没有。

假如没有最后这么一个转折,它还是一部荣耀爸爸的电影。即使吉塔赢了,我们都记得这一路上大家助她的一臂之力。然而这一次她真正独自站在摔跤场上,将劣势扭转,直到她爸爸听见了国歌响起,才明白吉塔战胜了对手。

国歌这段也是设计得极好,没有神迹发生,却真实可信。

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Unexpected but inevitable.

你可能感兴趣的:(6 June - 摔跤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