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像河流一样自然流畅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如是说。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难免与自我怀疑、自我鄙视、不安全感、不确定感、痛苦、焦虑、忧愁、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及身心状态打交道;有时在内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情境下,我们甚至会长久地陷入负面情绪身心状态而无由摆脱。渴望工作顺利、生活顺遂、人生平安幸福几乎是每个人的最大愿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人生痛苦、获得生命的平和与喜乐;舒展放松、睿智从容地活下去呢?

反射型思维VS环境驱动型思维

出于我们自身的性格禀赋、成长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等,我们在长期的生命进程中会养成一套相对固化的思维反应模式,以应对内外在环境动态变化及生存挑战。比如我们在所在组织一次岗位竞聘中落选,加之近来工作又受到领导批评,此时我们内心可能会由于担忧自身职业前景而引发一系列的焦虑痛苦情绪。再比如近一段时期内,我们承担着较多工作量,由于过度担忧工作进度导致失眠,白天精神不佳又进一步导致工作进度滞后,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过度陷溺于内心想法及情绪状态,过度认同于那些负面的自我概念(比如认为自己很无能、没本事、缺乏驾驭复杂工作的能力,时常自我怀疑、自我鄙视等),而非基于时刻响应客观环境动态变化的思维反应模式即为反射性思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J.卢斯亚尼(Joseph J.Luciani)指出的,“反射型思维,可以表达为有自我怀疑、悲观或某种恐惧的倾向,这种思维类型是由不安全感驱动、事先准备好的、重复的心理习惯。焦虑、反复思考、完美主义、怀疑、恐惧、回避,甚至敌意都会成为不安全感驱动控制生活的企图……试图控制生活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反射思维,这将导致下意识生活;而环境驱动型思维则是对真实、客观的生活环境做出正确合理的反应。”

反射型思维驱使我们去控制生活,一旦生活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或期望,一旦事件发展超出我们的心理控制范围或与我们的内在自我概念形成冲突,我们就会焦虑不安、或者感觉痛苦挫败甚至绝望。岗位竞聘落选、领导批评、项目节点临近等工作中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其实很正常,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勇于战胜各种工作困难及挑战,持续做出自身价值贡献的旅程。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基于客观环境动态变化及实际工作挑战,顺其自然积极应对、理性思考、理智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那么工作肯定会向前推进。但如果我们抱着一种时刻想要以完美的心理准备状态来预测、控制甚至驾驭事态进展,抱着一种至死维护呆板固化的自我概念(尤其是那些消极负面的自我概念)的心态时,一旦事态发展超出心理预期或违背自我概念就陷入过度担忧、焦虑、反复思考、自我责备、自我鄙视的心理泥淖,以至引发一系列负面的身心状态,那么影响工作是必然的。此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是想干好工作越是干不好,越是想精力充沛、思维清晰地聚焦工作越是会不由自主地担忧焦虑到失眠。

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内在不安全感驱使下,时刻想要掌控生活的反射型思维模式。

生活是无法掌控的

事实上,我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是无法掌控的。每天每日生活、工作都会向我们提出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们既无法预测、更不能回避;而生命之意义就在于勇敢迎接工作生活之挑战,基于环境及当下情境的动态变化而做出即时反应,适应变化、活在当下。

当我们大多数人试图掌控生活时,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我们试图把动态的生活固化在僵硬的反射型思维模式中,企图最大化预测、控制及驾驭生活走向以获得虚假的心理安全感,没想到反而由此引发一系列以焦虑不安、过度担忧等为内容的内在失控感;失控感促使我们更努力地企图掌控更多,但终究的事与愿违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我们会感觉对生活工作越来越没有自信,我们的生活变成了找不到解决方案、焦虑不安、痛苦绝望的循环播放;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内在自我概念过于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活,凡是所有威胁到我们自我概念的外在事件自然会成为我们的痛苦之源。

其实生活本不该如此艰难,只要我们懂得放手,不再企图在心理层面或思维层面寻求虚假的掌控,不再过度认同呆板固化的自我概念,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信任自己、信任生活;生命才会重新像河流一样变得自然流畅,我们的人生才能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舒展放松、睿智从容,信任自己、信任生活

我们每个人活到现在,不管当下生活过得如何,必然意味着我们已经无数次战胜了生活对我们提出的各种挑战;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勇敢地活下去。只是我们要学会如何活得更舒展放松、睿智从容,不再有受困于内心无法掌控生活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和不良身心状态,以及那些负面消极的自我概念、内心观念等的折磨。

要活得舒展放松、睿智从容,一方面是深刻体悟到生活是无法掌控的,接受每天每日的生活工作动态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感、焦虑不安等情绪,学会和各种不良感觉共存;建立环境驱动型的反应模式,而非过度陷溺于内心感受,积极谋事做事成事,心态自然就会随之变化;另一方面是要高度警惕涉及你自我概念及内心想法、主观价值判断等诸多内在观念(比如你认为自己无足轻重,很无能、没本事、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比如你习惯以“受害者”心态自居,经常腹诽环境、组织及他人等等),不要对这些观念过度认同,不要陷入“认知融合”(认知融合是指在对待自己的思维时,将其看成其话语表达的事物;认知融合就是从自己的想法看问题,而不是审视自己的想法。当你陷入到认知融合中时,你就会把自己思维里所做的陈述当成真实的现状,而没有意识到这些陈述不过都是不断发展的认知过程的产物而已)。要明白包括自我概念、内心想法及主观价值判断等都只是认知过程中产生的观念,而所有的观念只是一种未经事实充分验证的假设而已,并非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史蒂夫·C.海耶斯(Steven C.Hayes)所言,“你可以学着审视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从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这叫做去除认知融合技巧。”包括自我概念化、主观价值判断等内在观念是你的思维像人一样对自己、他人、事件等做出评价,而你于无意识中将其当作真实的现状来接受;而它却加强了你心理上的僵化程度……不管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包括对他人、事物的评价等),问题就在于一旦你认同了自己的观念、看法等,就会歪曲地看待这个世界,以期保留或自我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尤其是你对那些负面消极的自我概念越认同,你当下及未来的生活历程越有可能会自我验证那些负面观念,并无止境地循环固化下去。而事实上,那些负面看法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愿意尝试。

要活得睿智从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学会信任自己(信任并发展正向自我)、信任生活,丢掉企图时刻掌控生活的虚假幻觉,充分信任和利用自己的生存本能和生命直觉,立足客观现实动态变化,积极勇敢迎接各种生活挑战,做到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毫无挂碍,自在从容地活下去。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J.卢斯亚尼所言,“如果海洋被视作我们所有本能、生存本性的仓库,那么正常的自我意识只是汪洋中的一片小岛。一个沉醉于控制的人看到的则相反。他或她把控制视作生活中的支配力量、保护力量——海洋。这样,问题便随之产生。当我们的自然的、无限的生存能力隶属于固执僵化的控制的狭隘心理,我们便开始失去应对生活的本能能力、自发能力。控制的愿望强加在我们身上过多的要求,如焦虑、反复思考、完美主义、担忧等,这过多的负荷最终让我们倦怠。它如同一台无油的发动机;摩擦会让它生烟,然后磨坏,最终——不可避免——这台发动机会停止工作。”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发动机”停止工作,就要学会信任自己、信任生活;信任自己的生命海洋中蕴含着战胜人生各种挑战的无限潜能。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勇敢地活下去;无论遇到何种生活、工作挑战,我们的自然生存本能都会自动自发地帮助我们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信任自己的生存本能、信任自己的生命直觉、信任自己的正向自我,顺其自然、勇敢坚强地活在当下,活在“逝者如斯夫”的生命之河里。

打造“正向价值观”的人生压舱石

顺其自然地活在生命河流里,不要试图过度掌控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我们随波逐流、与时俯仰;而是恰恰相反,我们要打造“正向价值观”的人生压舱石,才能在生命河流里不至翻船或漂流不知所终,才能安心享受生命中每朵浪花、才能不错过人生中的美好风景。

正向价值观既是我们的人生压舱石,也是我们的人生指南针。什么是价值观,简言之,价值观就是我们对自我生活、工作所抱持的内心信念、希望、预期或看法等内在价值体系。比如我们也许会认为,工作只是被迫谋生的手段,轻松的业余生活才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或者我们会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化舒适的自我体验,其他都是扯淡等等。不管你抱有何种价值观,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你的人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缺乏自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如果我们能够在与自我对话、与他人、环境日常互动过程中经常反省自己的内在价值观体系,抱着接纳并改善自我、与人为善、和合共赢的基本诉求来修正自己的人生指南针,为人做事替自己考虑的同时,也不忽视他人的正当权益;有着根植于内心的人生修养,无需提醒的生命觉知和文化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生活自由,为他人着想的自发善良,那么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人生旅程,是不是就会更加顺利美好一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像河流一样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