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不二法门

女儿四岁半,从她半岁开始,就陆陆续续为她买了很多绘本。买书的标准,就是各种推荐啦。当然也有买错的时候。也陆续知道了许多阅读推广人的名字,知道了绘本界的各种大奖:国际安徒生啦,美国凯迪克啦,博洛尼等等。

尽管买了这么多书,我却一直不知道好绘本究竟好在哪里。好在我读了台湾绘本推广人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对这个问题总算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作者郝广才被美国《出版人周刊》称为台湾与国际绘本界接轨的推手。他出版了一千五百多本儿童书,写的书堆起来有九十厘米高。他认为绘本是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不二法门。他有一句名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读过《小王子》,你没有;我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你却对钓鱼没有兴趣……”

序言里,我喜欢这句话:

“孩子从小看的书,对他的一生有巨大神秘的影响力。”

书中还有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种子自然埋在心中,就看何时开花结果。也许会长成一片森林。”

我深以为然。所以小城的图书馆、新华书店里的绘本,还没有我家多。我也想通过自己,在本地推广普及绘本。

记得有一次,我带女儿逛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家里没有的绘本。我就盘坐在地上,给女儿讲起来。讲着讲着,周围看书的小朋友们都围过来了,胆大一点的,围着我坐下;害羞一点的,靠着书架,侧着耳朵仔细听我说。也许我的声音并不动听,我讲故事的技法并不高明,但孩子对故事的热爱,让他们不计较我这拙劣的表达,而是听得津津有味。这也坚定了我推广普及绘本的决心。

郝广才说,我们的社会,文盲已几乎消失,但“图盲”呢?

我曾经给女儿买过一套十块钱五本的书,讲的经典故事,什么狼来了,三只小猪,拔萝卜等等,里面的配图,颜色明亮单纯,人物形象单一,面目雷同,如果把头遮上,光看身子都猜不出来是什么小动物。据说,这是电脑统一制作的。这样的书充斥着小书摊、新华书店、图书馆,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看多了这样的书,哪里谈得上有什么审美能力?真真培养了一批批的“图盲”!

《好绘本如何好》通过大量的绘本插图,既详细分析每本绘本的特色,又从体、点、线、面四个方面宏观分析好绘本如何好。详细的内容我就不展开说了,毕竟比较专业。

书里我感触最深的是郝老师说,不要在乎绘本有什么教育意义,有时候仅仅是提供给孩子一个情感的宣泄口。比如桑达克著名的《野兽国》《厨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统称桑达克三部曲),除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可以说是传达了姐妹之情外,其余两本就没有什么教育意义,《野兽国》就是说一个男孩马克思发脾气的故事,《厨房之夜狂想曲》就是说一个男孩的梦境。这样的故事,孩子却喜欢看。所以,我们给孩子看绘本,并不需要在意要达到什么目的,享受阅读的快乐最重要。

还有一个感触颇深的就是“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只教给他们表面的、浅显的道理。

“孩子并不是有吃有喝、大呼小叫就会快乐。他们其实有能力也有意愿思考复杂的问题,也常问一些长远的问题。”

最近4.23阅读节,有一个公众号组织的活动是请家长们吐槽绘本。有很多家长谈到绘本主题的血腥,比如《小红帽》里狼吃掉外婆和小红帽,猎人剖开肚子取出他们的情节;比如《三只小猪》里狼吃掉老大、老二的情节(有些书改成没有吃掉)。

我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格林童话》中有些黑暗童话,其实这些故事背后有深意。这种深意,是儿童能够理解不能言传的,而我们大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人为过滤掉这些东西,反而使孩子没有机会理解这背后的深意,久而久之造成了他们思维的浅薄。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郝老师在《好绘本如何好》里提出的“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深入思考的机会,我非常赞同。我也推荐一本有深意的好绘本给大家,名字叫做《风到哪里去了》,是启发孩子深入思考现象背后本质的书。

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再次感叹,这真是一本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绘本: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