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问题总结(垃圾,请勿入)

当你有机会面对面向牛人请教一项技术时,你应该如何去提问。

实在是总结不出来步骤,就以自己的一些经历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

一、网络中的tcp ip模型:
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 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 tcp/ip的每一层分别是干什么的,它们解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以发送一个文本文件为例,这个文件是怎么通过协议栈一层一层地进行传递,然后发送到网络上的。网络中的中间节点又是如何找到目的机器,然后经过目的机器的协议栈,一步步解析成为那个文本文件的。这里至少要明确一下两类问题:
    • 文本文本在经过协议栈处理,变成了什么样子。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是什么。
    • 当包发送到网络上后,它是如何找到目的机器的。

每一层要实现的功能,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每层又是怎么解决的。这就会解释,为什么每层包的结构会设计成这个样子。

你可以自己先想想,每层会遇到什么问题,并且自己有没有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和现实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考虑遗漏了些什么。各种备选方案,可能又会产生出来一些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又提出了哪些想法。

总的来说,就是你要解决个什么问题,直观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然后看答案,做对比。同样的,在看答案的时候,想想这个答案有没有什么缺陷,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

这种带着问题去了解一个东西的方式,特别高效。特别是当你向一个牛人请教的时候,这种从问题的起点出发,带着疑问的探寻,会让你发现现实解决方案中的一些奇思妙想。

另外,想象这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也大有裨益。通过想象,模拟网络的运行过程,可以让你对问题有个更加全局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生发出很多很多问题,也就知道自己要询问些什么东西了。

二、rime
rime是一个输入法后端的框架。

我首先想象,一个输入法前端,会怎么和rime交互。我的想法是,前端读取用户的输入,比如用户输入zuguo,然后前端将zuguo发送给后端,后端把可能的候选项返回给前端,前端显示给用户。结果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对。rime接收的是一个个的键码(keycode),而不是一个键码序列,也就是说,用户每敲一个键,前端就要把这个键传给后端。问题来了,这就要求后端要记录用户敲击的历史记录了。比如,当后端收到一个u,它得知道用户之前敲的是z,才能返回正确的候选字zu。所以,后端要保存一个状态机。那它由只是一个api,它是如何保存状态的呢?看看rime提供的api,process_key(session, keycode ,mask)。第一个参数session其实就是之前输入的状态。所以,rime通过将状态变成参数的形式,将维护状态的任务分离了出来。于是,使用rime的流程为 create_session --> process_key(session, ...) --> getcommit(session) --> getcommittext(session),其中getcommit()询问后端,是否准备好了候选字,getcommittext()获取候选字。

你看,通过对比你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他的设计方案,以及人家的设计方案可能面临的问题,你是不是对他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认识到,rime的设计目的是,把所有输入法的算法部分,全部封装到它后端,而前端只要管输入法的界面,并且把用户的输入原封不动地搬运给后端即可。

rime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的内部设计,将输入法的处理流程由进行了细化,把整个输入法又分成了四个阶段,processor --> segmentor --> translator -->filter。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私人订制,从而打造最适合自己的输入法。扩展后端也变得容易了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总结(垃圾,请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