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之初,软件业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是自由软件(这里的内涵与开放源代码软件基本相同)的真正崛起。随着多国政府和IT重要厂商的支持,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软件已经开始真正显示出颠覆性的市场力量。IT领域最活跃的出版家Tim O'Reilly说:“开源软件是计算机工业最宝贵的财富。”
    自由软件已经全面步入主流的视野,它的理念和价值观与传统软件业迥然不同,因此,大众的理解和接受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自由软件的发生、发展、思想及故事等,需要进一步宣传、介绍。这时,一本《开源软件文集——开源革命之声》(Open Source——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电力工业出版社),由国内自由软件的推动者洪峰及时引介进来。这是自由软件运动的领袖们第一次汇聚并展现给世界。
    本书汇集了自由软件运动的所有重量级人物: 包括“精神领袖”、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Linux之父——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自由软件头号理论家——埃里克·雷蒙德(Eric S. Raymond)、Linux最大分销商Red Hat公司的CEO——罗伯特·杨(Robert Young)、自由软件书籍最大出版商的创始人——Tim O'Reilly、Web服务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Apache社团的共同创始人及核心成员——Brian Behlendorf等。这一次,这些大腕们聚在一起,不是侃他们最擅长的技术,而是以散文的笔调,从各个角度娓娓叙述自由软件的故事,对普通用户进行一次集体发言。
    斯托尔曼以“GNU操作系统与自由软件运动”为题,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软件共享社区的情况。当时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AI)实验室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专有软件(源代码封闭)席卷了整个产业,软件共享社区濒临灭绝。最终他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并邀请其他***(真正的软件爱好者)参与,重新组建自由软件社区,这就是GNU(Gnu's Not Unix)项目。项目于1984年启动,这也成了整个自由软件的源头。1990年,GNU系统接近完工,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GNU还缺一个内核。幸运的是,芬兰人李纳斯开发了一个Linux内核,它成为自由软件的点睛之作。
    在斯托尔曼眼中,自由软件运动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即使现在它已经获得全球性的呼应。但敌人(惟利是图的专有软件商)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如此结尾:“时至今日,我常常不是惟一的战士。看见成群结队的***掘土加固战壕,我既感到宽慰,也感到快乐。但失陷的危险与日俱增。现在微软已明确地表示将我们的社团列为打击目标。如果你希望维护你的自由,那么你必须做好准备,时刻捍卫它。”
    李纳斯以“Linux的边界”为题,讲述了Linux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思路。他写道:“尽管我可说,我以前就知道这一切都会发生。但说老实话,这一切仍出乎我的意料。”文中他也描绘了Linux的未来走向,“我希望,Linux能将其能量发挥到极至,甚至会稍微超越它的极限。”
    理论家雷蒙德是个写作高手,1998年他发表宣言性的著作《大教堂与集市》,深入详尽地分析了专有软件和自由软件开发模式的区别。雷蒙德认为,微软的模式就像是艰难而缓慢的大教堂建造工程。这种大教堂的方式在修补软件“Bug”、保障软件质量方面明显失效。而自由软件则仿效了自由集市的模式。在集市里,公开源代码的程序随时随地地暴露在千万名程序员的眼皮底下,使“Bug”无处藏身。这种一边开发、一边调试修改的同步方式比大集市的“α测试、β测试”方式先进得多。本书中,他有两篇文章,一篇为“***道简史”,详细讲述了***历史和文化传统。另一篇是“***的复仇”,可以算做续篇,重点讲述1998年开始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并且对未来做了展望。
    Brian Behlendorf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那种***。他是Apache小组的创建人和核心人物。Apach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Web服务器,设计精巧,功能全面。在当今互联网上使用的Web服务器市场中,占有50%以上的份额,远远超过了微软和其他一些商业软件。它在Linux成功之前,就以自己的优异成绩证明了自由软件非凡的市场竞争能力。 
    本书的其他作者还讲述了Berkeley Unix、Mozilla、Red Hat、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等许多与自由软件相关的话题。这是一本现在不可能对市场有大影响的书,但也是一本需要时间来慢慢认识的书。认真谛听书中人的话语,你就会明白自由软件运动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产品。它的崛起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次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