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输给了 SpaceX,OneWeb 为什么还能拿到英国政府的钱?

  北京时间 7 月 4 日,已在美申请破产保护的卫星运营商 OneWeb「续命」成功。自此,持续 3 个多月的破产风波告一段落。而曾经一度「失意」的 OneWeb,也将踏上一段全新的征程。

  帮助 OneWeb 度过危机,慷慨解囊的两大「救星」——英国政府的投资机构和印度电信运营商 Bharti Global,分别出资 5 亿元,二者各持股 45%,成为 OneWeb 的最大股东。其余 10% 的股份,则归属于 OneWeb 的早期债权人。

  如果说从 2015 年开始的新太空竞赛,是以商业力量主导和推动的,那么 OneWeb 的确难与劲敌 SpaceX 分庭抗礼,且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不过,当各个国家和政府机构逐渐意识到,太空轨道和频率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航天领域的参与者不再只有商业势力。

  正如 SpaceX 引领的这轮太空竞赛,星链与美国军方的合作愈发紧密。随着英国政府斥资押注 OneWeb,与之相应的资本、订单、政策等扶持,都会给 OneWeb 带来新的可能。当新变量的势能不断被放大,那些长于技术,短于模式的商业航天企业,或许也会被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所拥抱。

  被疫情拖垮的 OneWeb

  全球疫情让诸多企业遭受了沉重打击,由于资金链断裂,他们不得不申请破产。OneWeb 也把公司财务危机归咎于此。

  2020 年 3 月 28 日,OneWeb 申请了破产保护。根据美国破产法的第 11 章条款,OneWeb 计划出售公司业务,以寻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硬科技、重投入的商业公司,OneWeb 经历过多次非常时期。但过去半年,它失去了软银这个往日最「无私」的战友,后者总计为 OneWeb 注资了 20 亿美金。

  当钱袋子渐渐干瘪,OneWeb 迟迟未从投资者那里获得新的资金。很多人为这家昔日的明星企业捏了把汗,不确定 OneWeb 是否还有能力继续把卫星发射上天。

  OneWeb 的第一批星座共有 648 颗卫星,目前只发射过 3 次,累计有 74 颗卫星在轨。今年 2 月 6 日和 3 月 22 日,OneWeb 均以一箭 34 星的方式,向预定轨道发射了两波卫星。

明明输给了 SpaceX,OneWeb 为什么还能拿到英国政府的钱?_第1张图片
OneWeb 此前「一箭 34 星」搭载的是法国阿丽亚娜航天公司的联盟号火箭|OneWeb

  「这个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融资和太空碎片,」OneWeb 创始人怀勒坦承,建造这个天网工程十分昂贵,以至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有人为他们填补资金缺口。虽然 OneWeb 一旦投入使用,会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但在这之前,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无止境的黑洞。而且,「在这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

  申请破产保护前,为了最大程度缓解公司财务危机,OneWeb 裁掉了 531 名员工,裁撤比例高达 85%。据其破产文件显示,OneWeb 的负债总额已达 21 亿美元,其中包括 17 亿美元的高级担保融资。

  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 OneWeb 产生了质疑。不过怀勒并未变得萎靡不振。作为两代星座 O3b 和 OneWeb 的开创者,怀勒对卫星设计的演变饶有兴趣,这是他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他的梦想是在未来十年做出卫星设计界的 iPhone。

  遗憾的是,当卫星特长生 OneWeb 和航天优等生 SpaceX 站到一起,OneWeb 的任何优势,对于同时拥有火箭、卫星和发射实力的 SpaceX 而言,都再稀松平常不过了。

  单项冠军 VS 全能王

  如果对比 OneWeb 和 SpaceX 旗下的星链卫星,他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的悬殊?

  一直以来,决定商业航天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成本。

  卫星的单星成本,主要包括制造和发射,以及保险、测控站、终端等相关研发费用的均摊。据某卫星企业通讯业务负责人估算,SpaceX 的星链卫星单星成本大约是 125.5 万美金,OneWeb 约为 338 万美金,二者相差近 3 倍。

  此外,他还强调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评估指标,即卫星的单星容量和可用容量。

  相关测算结果显示,SpaceX 星链卫星的单星吞吐容量是 17.5Gbps,OneWeb 是 7.5Gbps。由于 SpaceX 采用的是更先进的相控阵天线技术,OneWeb 用的是缝隙阵天线技术,两种技术路径比较下来,星链卫星的效率高达 40%,比 OneWeb 高出一倍,实际可用容量是 OneWeb 的 5 倍,星链卫星是 7Gbps,OneWeb 是 1.5Gbps。

  不过只衡量单星的成本不足以形成绝对的说服力,不能忽视的还有卫星每兆带宽的单月成本。

  非官方估算的结果是,SacpeX 的成本约合每兆每月 3 美金,根据其 20 美金的报价,利润率有 7 倍之多,而 OneWeb 是每兆每月 37 美金,成本足足和 SpaceX 相差了 12 倍。

  种种优势让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成为太空互联网最经济、最高效的应用案例,没有之一。截至目前,SpaceX 共有 540 颗卫星在轨运转,一系列的高频发射和卫星部署工作仍在进行。如不出意外,SpaceX 将会按照马斯克的承诺,在 2020 年下半年为北美用户提供高速的宽带网络服务。

  当怀勒 2015 年底率先提出低轨卫星星座计划时,SpaceX 还只是该项目的模仿者。

  早在 2017 年 6 月,OneWeb 便获得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批准,初期也一度赶在 SpaceX 之前,但由于 SpaceX 超强的火箭发射回收能力和相对稳健的财务支撑,业务相对单一的 OneWeb 既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成本问题,导致 OneWeb 逐渐丧失了先发优势,彼此间的差距不断拉开。

  不过怀勒仍希望 OneWeb 奋力追赶,「到 2021 年,我们会有 648 颗卫星,但我也说不准,」他略带感慨地说道。

  触底反弹的新机会

  如今,SpaceX 的星链业务斩获了美国军方的订单,破茧重生的 OneWeb,需要重新找到新市场。

  不过,OneWeb 绝非一无是处。九天微星副总裁李源并不认为 OneWeb 的模式是坏的模式,「只是其在供应链的拆解方面,不如 SpaceX 做得好,所以导致它的成本会比 SpaceX 高很多。」

  他解释道,OneWeb 在卫星的量产环节选择同空客合作,凡涉及供应链的环节,需要和空客共同商议,虽然在能力方面可以长短互补,但模式较为传统。而 SpaceX 采用的是跨供应链,甚至是新供应链,「凡事不求人」的逻辑,通过垂直整合的纯自研模式,迅速地降低火箭和卫星的成本。

  「这也促使业内卫星行业转变思路。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在参考 OneWeb 的模式和设计思路,而现在,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星链未来的发展可能性,」九天微星副总裁李源如是说。

  在业务效率方面,全球化是低轨卫星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难点。铱星总裁曾直言:「铱星趟过的全球化的坎儿,OneWeb 一个都别想逃。」的确,在全球建设地面站,以及拿下当地的运营牌照,都会有非常大的难度。如何有效地结合现有的资源去整合国际化的市场,不光是 OneWeb,而是所有低轨卫星公司都值得注意的一点。 

  令人欣喜的是,OneWeb 的一系列动作并未陷入停滞。该公司在今年 5 月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申请了 4.8 万颗卫星的近地轨道发射需求,其口气之大,超过了 SpaceX 为旗下星链计划申请的 3 万颗卫星。

  OneWeb 的野心并非缘于其盲目的自信。要知道,它曾是商业卫星界的骄傲。

  即便走到了破产卖身这一步,OneWeb 仍是一家有技术沉淀和资源积累的商业卫星公司。今年 5 月,在 OneWeb 收购的竞标现场,包括亚马逊、SpaceX、卫星运营商 Eutelsat、私募股权公司 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包括吉利在内的三家中国公司,均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明明输给了 SpaceX,OneWeb 为什么还能拿到英国政府的钱?_第2张图片
OneWeb 原计划从 2021 年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 5G 卫星宽带服务,根据目前的情况,该项目的进度恐怕要往后推迟|OneWeb

  创立于 2012 年的 OneWeb,因长期与 SpaceX 旗下星链计划对标,一直被外界误以为是美国商业卫星企业。实际上,尽管在美国拥有大量业务,但 OneWeb 其实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本土企业。

  据悉,整个交易预计会在年内完成。之后,OneWeb 的商业和卫星运营业务会交由运营商 Bharti Global 负责,涉及销售的一切事项则是英国政府方面拍板,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将决定哪些国家可以访问和使用 OneWeb 提供的技术和服务。

  英国商务部长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接入全球卫星网络(OneWeb)后,我们将有能力为全球数百万人提供宽带连接,其中许多人是第一次使用互联网。这笔交易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进一步发展我们先进的制造技术。」

  相关报道称,英国之所以对 OneWeb 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欧洲使用「伽利略」(Galileo)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但英国脱欧后,将来可能被排除在伽利略体系之外。英国此前也曾提出自己开发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但可能需要花费 40~50 亿英镑,而收购 OneWeb 或许可以让英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卫星导航定位的能力。

  因此,英国希望组建新的国家导航系统,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正试图从印度、中国和美国等国吸引新的外部投资,以抵消英国脱欧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太空竞赛进入到了 2.0 时代,表面上是各家商业航天公司上演的一场「速度与激情」,本质上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围绕太空轨道和频段资源的争夺赛和排位赛。

  故事的起点,由 OneWeb、SpaceX 在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共同开启。如今,随着 OneWeb 的改头换面,一个以美中欧航天巨头为代表的三足鼎立时代,正朝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于本一

  图片来源:OneWeb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明输给了 SpaceX,OneWeb 为什么还能拿到英国政府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