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取余
**:次幂
//:整除
>:大于
<:小于
==:等于
!=:不等于
<>:不等于
>=:大于等于
<=:小于等于
=:简单的赋值运算
+=:加法赋值运算
-=:减法赋值运算
*=:乘法赋值运算
/=:除法赋值运算
%=:取余赋值运算
**=:次幂赋值运算
//=:整除赋值运算
+=:
a = a + b --> a =+ 1
累加:a = a + 1
and:并且,必须左右两端同时为真,结果才能为真
or:或者,左右两端有一个为真,结果就是真
not:非真即假,非假及真(取反)
#混合运算
print(3 > 2 or 5 < 7and 6 > 8 or 7 < 5)
运算顺序:() 括号最先算,其次是not,然后是and,最后才算or
当出现相同运算时从左向右算
当出现x or y 时候,例如
print(1 or 2)
判断x是否为0 ,如果 x==0,就返回后面的y,如果非零则返回x
当出现x and y 的时候,和 or 相反,取y的值(and x为0时选x)
print(1 and 2 or 3) 结果为2
print(1 and 2 > 4) 结果为False
print(2 > 4 and 1) 结果为False
运算过程:先算出2 > 4结果为False,False在计算机底层中为0 ,相反True为1,所以结果为False(0)
print(3 > 5 or 5 < 6 and 7) 输出结果为7
运算过程: 5 < 6结果为True,True为1,取7,对比or,3 > 5 为False,False为0,所以选7
print(4 >6 or 7 and 8 < 6 or 3 and 4) :结果为4
用于判断用户输入的字符
count = input("请输入您的评论")
if "马化腾" in count:
print("您的评论不合法")
else:
print("您的评论合法")
#in 在什么里面
最早的ASCII码(至今都在用),将字母数字转换成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采用8为二进制(共256),所以最多可以表示256个字符
但是只用到了7位(128位),所有的ASCII码第一位都是0,用来预留扩展
8位二进制为1B(1字节 1bit)
中国人对计算机编码进行了统计,对ASCII进行了扩展,ANSI(16位)
被清华同方收购后重新编码(GB[国标])
GB进行扩展GBK(国标扩)
所有编码都兼容ASCII编码
但是一台计算机不能安装两种编码语言(除英文),所以一些软件或游戏(例如穿越火线[国服,日服,韩服])要想运行就需要更换计算机的其他国家的编码,游戏才能正常显示
但是计算机互相通讯,由于编码不统一,也就无法交流,所以出现了Unicode(万国码)
由于要装载的语言太多(所有国家),所以扩展到了32位,4byte,够用了但是很浪费,例如存储abcd用Unicode存储是ASCII的四倍,到了后来存储容量增加才逐渐开始使用
utf-8诞生:可变长度的Unicode
英文占用1byte 8位
欧洲文字占用2byte 16位
中文占用3b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