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敏捷内训课,现在课程已结束我想尝试重新回答一下课前老师提到的三个问题。
我的敏捷经验
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前,我想把老师提的一个问题导入进来。
“小学课堂老师提到过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当时我应该也回答了类似飞行员、科学家之类的吧,直到大学选专业我都特别不喜欢老师和医生(我的奶奶是一名医生、爷爷是一位老师)。可是今天我在尝试做分享的意识正是一名老师需要具备的基础意识。
大学学的专业是软件工程,步入职场的头几年一直在编程,早期接受过一些企业培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课堂上推荐的几本书。《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软件设计》《实现模式》《需求分析最佳实践》期间还去过几次外部交流,接触了X编程,也回来尝试了结队编程(俩人都在抢谁敲键盘,都只用手不愿用脑子)
整体下来我总结,我不是没有接触过敏捷。
让我们再导入课堂上曾经问的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什么失败的经验”。我把我在公司经历的三个项目拿了出来,表面上看这三个项目大多都被列入部门成功的行列中,但按照今天课堂上的标尺来衡量,我收获了三个失败的经验。
1、错误的判断了项目的价值
13年,我以项目经理的角色带领一个研发小组投入到一个收益没有想象那么大的项目上。(当时我负责这个系统的设计,我的目标是想把项目做完,让领导们看到我的成绩)。一个支撑类系统动用了部门一半的资源。现在看来当时的角色类似于敏捷里的一名PO,我应该把方向,寻找最大价值。
2、小而美的团队
上课过程中聊会很多次全栈工程师,我虽然自始自终就不具备这个能力,但14年参与的一个部门的孵化项目。让我第一次有机会接触交易、支付、营销、广告、工业设计等。整个项目使工作已经5年的我瞬间回归菜鸟行列。回过头来看当时既不熟悉流程,也不懂设计。团队够小,但不够美。
3、别老大动干戈
16年推动一个整合类的项目,整体推进起来特别费力,稍微放松警惕,项目组成员就跑偏,现在看应该是在破解依赖、可视化进展和鼓励全员参与上考虑的不足。
回来总结一下,人人都有经历,在其中总结出几条失败的敏捷案例应该不成问题,如何转化为经验有待思考。
我的意图
找到一些新的工具帮助我应对未来。
1、肯定过去
即使我听完整个课程,我现在依然认为敏捷没有改变我们每天遇到问题的本质,只是给我们一种新的应对方式。就像现在的新零售它依然是零售,依然解决的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问题,只是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两位老师过往的工作履历也是从传统行业变道过来,把思维由传统调试成敏捷,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我大学有一门课程我记得叫《软件项目管理》里面教过瀑布模型、螺旋模型等,通过昨天的扑克游戏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变化带来的收益,我们只是调整了操作步骤的组合方式,所以说以往的经历我们要拥抱、要调整、要反思。
彩蛋:Prize
课程中老师演示了几年前他们的一个思路文稿,演示过程很亲切,可能因为他们也用了几年前我用过的一个工具Prezi。回头看了看自己之前的作品,好像有相当一步分内容需要升级了。
2、教练
本来我觉得这个跟我没什么关系,我还是用定目标、要计划、做检查的思路来开展工作就好。或者再给我的工作加上仆人式领导的基因基本已经合格。
这几天的课程为我增加了一个新的选项,他就是教练。主要从团队激发和引导技术两方面简单解释一下。在团队激发上内部社区招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点,毕竟自主是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因子。在引导技术方面关键提问要优于批判性思维,帮助梳理问题找到突破口比指出对方有问题更重要。
彩蛋:仆人式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领导者必须要能够为追随者指出一个愿景或目标。
B:借助于领导文化和组织文化,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那个目标有关联。
C:你就在他身边,默默的关注着一切,提供必要的帮助。
3、视觉引导
形象化的整理思路有助于问题的理解,一张视觉化的图片背后能记录更多的信息,甚至包括当时的现场环境,就像下图这样的形式,
对你来说可能是一堆关键字的堆砌,对我来说是一场生动的交流课。在这方面我找到一本书《粘性沟通》,就是教你如何用简单的图形方式整理关键信息,后来Bill说这叫视觉引导。
能把这几方面实践好,我觉得我的意图就算超额完成了。
我在敏捷转型中的身份
我认为现阶段我只能是个参与者,既不适合享受完心灵的盛宴回去就按部就班,也不适合大刀阔斧调整工作打乱团队节奏,更不适合给人家大讲特讲敏捷之道。
就像现在身为敏捷专家的两位老师面对我们也在时刻调整自己的身份。一面教、一面引、一面学。
提到教:一份读书清单让我感觉到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迭代的。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扩展阅读:Jacky推荐 ,麒少书单
说到引:我相信同样的课程得出的看板内容一定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样的内容摆放的位置也不一定相同,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位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想出来的一则小故事、一个小片段、一组关键词
谈到学:Jacky在课程快结束时跟大家说讲义和讲解的课程是不一致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调整。临下课快走时,Bill跟班主任说先别把看板都撤了,他自己本人也需要拍照回去研究一下。
所以即使是专家都用这种状态来看待敏捷,那我想这就是敏捷的一种状态,他需要你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适应变化,不断地调整身份。作为起步的参与者期待我下一个身份的到来。
最后我想要简单总结一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听任何培训确实应该带着问题来,但最终要自己带着答案离开,老师的作用是尽量辅助你完成思考。
最后的彩蛋
两个老师亲自翻译的敏捷相关视频链接,语速过快,尽量用眼。
Spotify Engineering Culture Part1
Spotify Engineering Culture Part2
写于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