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4

上回我们说到“止于至善”有点儿Growth mindset的意思,但是这个类比有不恰当的地方,需要在这说一下。

Growth mindset是做加法,止于至善是做减法。

“至善”是什么?在道家看来就是“道”,在佛家看来就是“佛”,在儒家看来就是“圣”。

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佛陀说: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言下之义,修行是一个涤尘除垢的过程。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这都是在说减法的道理。

孟子曰: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ì然,见于面,盎àng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大意是:让君子去治理一个国家,他也是愿意的,但是他的快乐不在这儿。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全天下的人都安定了,他才感到快乐。虽然快乐了,但是君子的本性不在这儿。君子的本性是生来就有的,再大的成就也不会增加一分,再苦逼也不会减少一分。仁义礼智在我心中,光芒流露在我的脸上,充盈着我的躯体,延伸到我的四肢,一举一动自然温润清明,用不着言语来表达。

至善之地在我们的心中,人人可及。

古人讲究“内圣外王”,当我们说“内”的时候,同时也在说“外”,因为内外是相互映射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个“内圣外王”的结构。

什么是国学4_第1张图片

“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格物致知”是内圣外王之共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合称“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合称“三纲”,“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两者同步“止于至善”。

“三纲八目”的枢纽落在“修身”上,家国天下,皆是我身。修身是总名,八目是别名,一分为八,八合为一,这反映了中国人的系统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层层放大的系统。你能看见多大的系统,标志着你觉悟到多高的境界。你能影响多大的系统,反映了你修身的功夫有多深。

家是什么?不是我们现在的三口之家,而是一个大家族。如果你去过福建的客家土楼,你对“家”就会有一个直观具体的认识,每一幢土楼里住的都是一个“家”。

什么是国学4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国”也不等同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概念,从“國”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座城,准确地说,是一个诸侯国的首都。

什么是国学4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象形字典”网

对应我们现在的国家概念的其实是“邦”,从字形上可以看出来,这是田里的一颗树,立在两国的边界上,表示疆界。

什么是国学4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象形字典”网

那为啥我们现在不说“邦家”而说“国家”呢?因为有一个人叫刘邦,这哥们发迹了以后把先秦典籍里的“邦”字统统换成了“国”字。

“家”和“国”有啥区别呢?周王分封天下,分封诸侯曰开国,分封大夫曰承家。

“天下”又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的。

仔细想想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呢?

因为在中国士大夫的心中,国家是某一姓的,天下才是大家的。比如“汉”是刘家的,刘家不行了,换了曹家,改了个名字叫“魏”,但是天下没变,该祭天祭天,该祭祖祭祖,该拜孔子还拜孔子。但是到了顾炎武的时代,朱家不行了,爱新觉罗这个蛮族要来抢,这不行,这不是亡国的问题了,华夏种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所以天下更多是个文明和文化概念。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天下情怀,北宋大儒张载有一句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代东林书院有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国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进阶路径,如何穿越这些系统。活出生命的意义,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课题。曾子的答案是修身,这是《大学》的核心思想。

上一篇:《什么是国学3》

下一篇:《什么是国学5》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国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