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文学,如何治愈这该死的生活

1.

早两天在广,在昏暗的宿舍楼道,我和Y一前一后,快两年没见,她突然说,现如今,很难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

“怎么会?”我仰起脸问。

Y停下来,转过身直咂嘴:“小帅,你看我认识的人,大多连基本的文学素养都没有。”

我愣了一两秒,盯着她认真的脸,沉默了许久。

2.

不读文学,如何治愈这该死的生活_第1张图片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61123-1479886528970037759.jpg

这是“十点读书会”一篇推文的开头,题目即《不读文学,如何治愈这该死的生活》,借美学大师蒋勋表达“阅读文学,寻找生活的美学提示”的观点,我分享了此文到朋友圈,说:​

所以我把大学四年,心甘情愿沦陷在“外国语言文学”这个巨坑里,而未来两年硕士生涯,依然如此,而闲暇之余,尤爱中国语言文学。怕是命定。
昨日Y说,难寻有共同语言的人,因其认识的,大多基本文学素养都没有。
点头噤声,思忖自己也底气不足,读的太少,虽说上了几年文学课堂,但浮躁粗糙又懒又谗,惭愧连皮毛都没学着。也好,这样一来,未来还有漫漫征程,不敢太造次懈怠了。
但是呢,文学于我而言,不是谈资,而是一种态度,或者此文里写的“生活美学”,毕竟这世界的粗制滥造太多了,难寻解脱,真正的文学,是逃城是堡垒是港湾。
而真正懂文学的人,不单晓得些基本常识,而且看到文学作品时,眼里有光,心中有喜,这很难装。
**

文章里还说到:“阅读文学,培养美的能力,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感受和触摸这个世界”——坦白说,这格调阳春白雪得让我这个粗人脸红心跳,好似这世界包裹的糖衣太嘈杂腌臜了,得靠文学这把利剑剥去这层皮,才能触到生活的本真,培养生活的美感。

可是,就连题目也说了,生活却是“该死的”,亟需“治愈”,那么,单纯的“感受和触摸”,未免有点力道不足。

于我而言,治愈力量这个定义,文学是,却又不是。

** 3.**

小学、初中的语文课上,我写过无数篇八股文,提奋斗必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讲转机必写“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祝愿必写:“愿你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搬硬套了不少,多少真情实意又多少虚情假意,有感而发和惯常套路,都分不清了。

有朋友评说过我一路成长过来不容易,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接受了一些化了妆的祝福,好像确实有过苦涩有过泪水有过难言的悲伤,好像确实经历过无数次恰似大病初愈的磨砺,好像到现在也确实没有完完全全的苦尽甘来。

那么,在这其中,文学起到治愈作用了吗?当然,我是指,我曾粗略读过的那些冰山一角。比如幼时的童话,后来的经典名著、小说、散文等等。

起到了 ,却又没有。

** 4.**

越来越发现,凡是与精神搭边的东西(说白了,文学的内核其实就是精神),都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精神与人的心态、视野、看法、眼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一定是寄托在物质上的。我是指,面对困境时,文学并不能直接给予帮助。当你千疮百孔,文学并不能帮你包扎伤口;当你饥肠辘辘,文学并不能送上一碗热汤;当你衣不蔽体,文学并不能缝补衣衫。也许老学究们会说我忤逆,但事实却是如此。

文学的治愈作用,绝不能夸大。

小时候,我常想着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后来发现,人生在世,得吃穿用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抱着文学手不释卷一辈子。我说过真正的文学,是逃城是堡垒是港湾,但人一生,不可能永远困居其中,这世界很大,得跳出去看看。

文学应是拓展眼光,而非固步自封。

** 5.**

但是呢,文学却又一定有着治愈作用,而要发挥这种治愈的果效,关键在于读者内心的转化。

早几天浑浑噩噩,心里莫名其妙的空,这种空,不知你有没有经历过,很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那种感觉,不知何起,不知所终。

然后,我看到片刻里有个陌生人发的截图:

不读文学,如何治愈这该死的生活_第2张图片

很忐忑的,我偏偏把这几句,归类到文学的范畴,或许鸡汤,或许矫情,或许做作,但那又怎么样呢,它就是瞬间填补了我心中的空茫啊。

这种填补,和好看的衣服、好吃的食物、遥远又华丽的梦,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我想,这或许就是文学治愈力量的小小表征之一吧?在这里,我特地没有提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约翰 · 克里斯托夫》……一直相信,读者和书也是有着缘分的,两者之间的对话,未必要和世俗所定的圭臬一致。

简而言之,文学的治愈功能,因人而异。它的很多种力量,都尘封在书本里,需要我们联系生活阅历将其激活,最后功效的大小,还得看场合和各人的转化能力。

还是那句《卡萨布兰卡》里的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 6.**

犹记得活了这二十几年,拥有的第一本书,是格林兄弟的《小红帽》。那时年幼,在路边的书摊上,翻看这本花花绿绿注音版的小册子。母亲说,你读完后若能复述,便给你买了。于是有了后来的欢呼雀跃,也有了每次去超市总是在书架前的徘徊不前。虽然我读书少,悟性差,家庭背景和书香门第更是不沾边,但对书的爱,却是很早就埋下了因果的。很感激我母亲。

在写这篇文时,莫名想起这件往事。我只是觉得,如果文学是座悬浮在万里晴空之上的宫殿,由上至下,延伸着很长的梯子,尽管这些年来,我还在停留在底层的二三阶,但追想当年战战兢兢迈出的第一步,垫脚石却是这本《小红帽》。

我永远感激它的启蒙。

** 7.**

生活一向很难,支离破碎,再光彩照人的表层,背后也有深不可测的阴影。但是呢,阴影越浓重,阳光越灿烂。

文学于我而言,是道光,是暗夜里弥补太阳缺席的光。生存未必要有它,但生活,一定要有这道光才完整。

紧握着它给的力量,治愈这该死的生活吧。记住,最终的治愈者,还得是你自己,而文学,只是给你一道力。

阅读愉快!Cheers!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又思考得越多得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读文学,如何治愈这该死的生活)